编 者 按
春秋代序,岁月更迭,从共和国的火热岁月到新时代的意气风发,从偏居田心一隅的默默无闻到全球开枝散叶的笑傲同侪,在似水的流年中,我们在奋斗的路程中勇敢跋涉,在无悔的青春中,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一往无前?是什么力量,让我们无怨无悔?也许她藏在老房子的斑驳中,也许她停留在老画面的影像中。在“十四五”新局开启之际,株洲所企业文化部推出系列短视频,挖掘60余年的珍藏,讲述60余年的故事,唤醒60余年的记忆。重拾株所文化的新意,既是以此对过去的深切回眸,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在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积蓄思想的光芒,汲取发展的伟力,在新时代的征程奋力不忘初心,赓续前行!
21世纪初,石油能源日渐紧缺,节能与环保呼声日益高涨,而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株洲所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市场机会。2006年9月,风电事业部召开成立大会;2007年10月,首台WT1650常温风力发电机组成功下线;1个月后,样机成功树立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而株洲所的新能源产业也从这里扬帆起航。
视频中这台风机就是当年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的WT1650风机,我们看到的这一块就是风机的机舱,叶片、轮毂等一些器件已经拆除,不是当年的模样。但它作为株洲所的第一台风机,乃至湖南省及中南地区的首台风机,宣告着株洲所正式进入风电整机装备产业,也结束了湖南省没有风电的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6年风电事业部成立之时就立下了“一年之内树样机”的目标。可是,那么巨无霸的风机,从设计到采购生产、从下线到并网发电,谈何容易?
王立鹏(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副总工程师):风电行业在国内刚起步,自主能力薄弱,我们从欧洲公司引进技术,经过几轮艰苦的谈判,签订了许可制造协议,并拿到了图纸。可合作方的资料不是全英文就是全德文,厚厚的图纸,几千页,我们十来个技术人员昼夜奋斗,硬是在短短两周内就完成了翻译。
图纸拿到了,可是,如何造风机,对于风电的新团队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风力发电系统是个复杂多系统的结合体,风机整机的制造涉及到叶片、轮毂、机舱、发电机等众多的零部件。当时,湖南甚至全国配套的供应商都很少,因此,很多关键的部件研制也都是从零开始。
王立鹏(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当时整个制造团队只有11个人,4个工艺人员。大部分人都不清楚风机长什么样子,在生产过程中碰到问题就大伙一起开动脑筋,自己解决。我们也没有什么自动化机械设备,一个个部件组装,第一台样机几乎是纯手工打造完成的。
2007年10月22日,首台WT1650常温风力发电机组终于成功下线,也向“一年树样机”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样机树在哪好呢?
王立鹏(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副总工程师):为了做好首台风机的选点,我们跑遍了全国,最后请中南院的专家考察后确定样机选址在湖南省永州市的江华县。这个地方的风好,交通也还算便利,又离株洲比较近。
选址确定后,事业部成立了江华风电项目组,专门负责江华风场周边的征地、修路、并网发电问题,以及样机风机运输、风机吊装等相关工作。
张劲松(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党群工作部副部长 ):项目组有5个人,我担任组长。我们5个人就在当地镇上租了间房子,然后每天与当地政府、村民打交道,征地啊,修路啊,跑电力部门啊,还要踩点勘查运输路线。风机超高超宽,从株洲到江华沿线的公路收费站,包括转弯半径、坡度,我们都进行了全程调研和协调,很多地方都经过了改造,确保了机舱和轮毂的顺利通过。
一切准备就绪,2007年11月,风机整机也完成了全面测试,机舱、轮毂和叶片陆续发往江华风场,完成最后吊装。不到一周时间,风机完成调试,并顺利实现并网发电。风机树立的那一天,很多村民都专程来看,风电事业部的所有员工也都去了现场,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凝望着风机在高空中一步步吊装成形,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生,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江华样机如今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不仅是一代风电创业者百折不挠精神的见证,更是风电人精神传承的风向标。我们也相信,年轻骁勇、勇于创新的株所风电人将会创造更多的奇迹,走向更大的成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