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春秋代序,岁月更迭,从共和国的火热岁月到新时代的意气风发,从偏居田心一隅的默默无闻到全球开枝散叶的笑傲同侪,在似水的流年中,我们在奋斗的路程中勇敢跋涉,在无悔的青春中,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一往无前?是什么力量,让我们无怨无悔?也许她藏在老房子的斑驳中,也许她停留在老画面的影像中。在“十四五”新局开启之际,株洲所企业文化部推出系列短视频,挖掘60余年的珍藏,讲述60余年的故事,唤醒60余年的记忆。重拾株所文化的新意,既是以此对过去的深切回眸,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在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积蓄思想的光芒,汲取发展的伟力,在新时代的征程奋力不忘初心,赓续前行!
上一期咱们说了株所的老门楼和“蜗牛”的故事,穿过“蜗牛”广场再径直往里走,我们可以看见一栋六层楼的绿色玻璃外墙的大楼,这就是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株所人习惯称“国变大楼”。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它的故事。
1991年,国家计委计划在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建设50个左右的国家工程中心,株洲所抓住机遇,于1992年向国家计委递交了可行性论证报告及项目建议书,成为参加专家组评审的45个单位之一。当时的竞争可谓是相当激烈,历时4年,项目建议书先后完成了3稿,可行性研究报告全文约12万字。
王正星(株洲所资深专家):“株洲所的知名度太低,高校的名气和资源都强于我们,但是在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方面,我们占优势。在了解了上面的要求后,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多年来,株洲所一直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创新工作,为工业、民用行业开发出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并且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廖勤生(原株洲所所长):株洲所的工程化能力强,转化到生产、机车上,国家计委组织专家,经过实地考察,选定了株洲所。
历时4年,1994年1月,经过国家计委组织的国内专家严格评审和实地考察,株洲所凭借在技术以及科技成果转换能力方面的优势,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1995年11月,以变流技术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开始建设,1999年底竣工使用。国变大楼总建筑面积9470平米,建成了变流技术综合实验室、电磁兼容性实验室、变流技术应用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成为国内一流的试验基地,可完成对整个变流器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各自的检测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株洲所一面金字招牌。
廖勤生(原株洲所所长):大楼建成后,工程人员的工作条件有所改善,工程化水平、试验水平都有了大大的提升。
从1992年开始筹备至今,30个年头匆匆过去了。株洲所一直在我国变流技术领域发挥着牵引和导向作用,为我国电力机车从直流传动到交流传动做出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如今,株洲所变流技术已实现在电动汽车、风电等多个领域的大拓展,由机车市场走向路外市场和国际市场。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这块金字招牌也更加熠熠生辉,始终为株洲所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