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春秋代序,岁月更迭,从共和国的火热岁月到新时代的意气风发,从偏居田心一隅的默默无闻到全球开枝散叶的笑傲同侪,在似水的流年中,我们在奋斗的路程中勇敢跋涉,在无悔的青春中,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一往无前?是什么力量,让我们无怨无悔?也许她藏在老房子的斑驳中,也许她停留在老画面的影像中。在“十四五”新局开启之际,株洲所企业文化部推出系列短视频,挖掘60余年的珍藏,讲述60余年的故事,唤醒60余年的记忆。重拾株所文化的新意,既是以此对过去的深切回眸,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在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积蓄思想的光芒,汲取发展的伟力,在新时代的征程奋力不忘初心,赓续前行!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我身后的这栋“工”字形建筑——电子电工楼,它始建于1988年,分两期建成。右边的是电子楼,1991年7月,首先投入使用,左边的是电工楼,1994年8月,竣工验收。连接两栋大楼的是一栋副楼,主要是为了方便生产过程中零配件的运输和管储。在这座建筑建成并投入使用的15年左右时间里,它都是株洲所机电电子和电器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株所人都习惯把这里称作“老制造中心”。
1984年,株洲所自断“皇粮”走上了“科工贸”的改革之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研产品部分产业化,另外,研发产品也从电力机车延伸至内燃机车,因此,生产基地急需扩大。
孙楚雄(原株洲所电气设备厂副厂长):8K车和6G车的引进,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此为起点,中国的电力机车从模拟控制转向电子控制,这种变化也导致株洲所产品的变化。原有的生产基地与这一变化严重不符,电子电工楼呼之欲出。
电子电工楼建成后,厂房面积扩大了3倍多,同时引进了THT组装线、全自动SMT流水线生产线,逐步实现工艺技术的成熟和完善。
潘自强(时代电气制造中心原党委书记 ):过去我们做韶4这种新产品(电子柜那些插件),都是手工焊的,用烙铁手工焊,你焊的和我焊的,结果和质量标准都不统一,成品率很低。
孙楚雄(原株洲所电气设备厂副厂长):当年的引进是全方位,引进完成之后,大量的手工劳动转换为机械,连最基础的工艺如:下线、剥线、压接、套管等都采用了机械化。本次引进完成之后,整个电子电工楼的制造水平与国际水平达标。
到90年代末,株洲所已经具备了试制和生产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养路机械等8大类200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从生产到管理,制造中心逐渐由小批量的“作坊式”生产方式发展为具有先进设备和工艺的专业化制造生产基地。
孙楚雄(原株洲所电气设备厂副厂长):基本建设完成之后,用工矛盾凸显出来。株所领导以大无畏的精神,果断引进了“农民工”概念,并且建立出一整套从招收、培训、薪酬等管理制度。他们的进来,使用工的矛盾得到彻底缓解,这一举措在当年的国企(中)也是首开先河。
历经了企业的发展变迁,制造中心已经数易其址,2007年从电子电工楼搬入田心工业园,开启了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新时代。而当年电子电工楼的厂房和车间已改造成办公区。你看,我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的一个大仓库,我身后的这个大龙门吊还保留了下来,透过它,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热火朝天的生产情景它也见证了株所人在轨道交通制造领域探索前行的艰辛历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