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云南的玫瑰等鲜花、东南亚的榴莲等热带水果,经过数日的运输,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还能新鲜水灵地出现在您的面前?答案是肯定的!
而“解题”的,正是我市一家“百年老企”——中车齐车集团石家庄公司。
修造铁路货车的老牌国企,怎么搞起了冷链装备?“新鲜到家”的秘诀是什么?……带着一个个问号,6月11日,记者来到了位于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的石车公司一探究竟。
晴朗的午后,灼热的阳光让人有些睁不开眼,室外温度已逼近40摄氏度。走进石车公司,一排整齐的冷藏集装箱映入眼帘,步入其间宛如进入另一个世界。
“好凉快!”突来的凉意,让记者即刻感受到这台大家伙凉爽的酷劲。环顾一圈,只见箱体内长约13米、宽约2米、内高约2.3米。摆在一旁用于测试的葡萄等水果,新鲜诱人,有的果皮上还挂着象征新鲜的白霜。
“箱内温度整体控制在0~5℃。用比较形象的方式来说,这就相当于一台大冰箱。” 石车公司冷链项目部主管设计师廖良金说。
不过,它可并不只是“大冰箱”这么简单。
“我们利用相变蓄冷技术,把冷能储存在箱体之中,运输过程中再慢慢释放出来,使货物最长保鲜期延长至一个多月。”廖良金解释。
这种集装箱具有箱体标准化、冷机自主研发设计、特殊风道设计、全天候全状态监控等特点。其中,针对榴莲等产品特殊运输设计的下出风风道,保证货品温度,可降低10%腐损率。
不仅“性能稳定”,这些集装箱还会随时“报备行程”。
“只需坐在控制室里鼠标一点,就能掌握集装箱的实时运行状态,实现真正的全程‘知冷知热’。”廖良金说,目前,这批装备已全部搭载了北斗+5G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装备的实时定位和智能远程控制。
据了解,这一装备也是石车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主要应用于中老铁路,包括把东南亚的榴莲、山竹等水果运到国内,以及云南的鲜花、蔬菜走向东南亚等地,填补了跨境长干线铁路无源冷链运输空白。
成立于1905年的石车公司,是国内实力雄厚的铁路货车检修基地之一。如今,它靠着冷链设备,再一次擦亮了“石家庄智造”的名片。
2017年年底,结合国家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的新形势,石车公司开始启动蓄冷式智能公铁联运装备研发工作,聚焦打破国外品牌制冷与信息技术垄断,加快布局新赛道。
6年多来,冷链项目部的研发人员从最初的不足十人,发展到了如今的27人,成员中大多数为“90后”的年轻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近七成。
6年多来,蓄冷式智能冷链产品体系的“成员”不断扩容,蓄冷技术应用到了集装箱上、城市物流车上、铁路上,也用到了田间地头。
更令人惊喜的是,截至目前,石车蓄冷技术已获授权专利32项,其中仅发明专利便有8项。蓄冷式智能冷链装备先后获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第四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TOP10、农产品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案例奖等,市场前景广阔。
“中车蓄冷,技术策源。”在石车公司七楼冷链项目部的会议室,墙上鲜艳的八个红字格外醒目。聚力攻坚,积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也一直是石车人的孜孜追求。
廖良金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将持续致力于蓄冷式智能冷链物流多式联运领域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运维服务,为国家冷链物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行业标准提升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损耗、低成本的整体解决方案,为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记者手记:百年“大厂” 历久弥新
在老石家庄人口中,中车齐车集团石家庄公司还有另一个名字——“铁路大厂”。它是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今年已是119岁“高龄”。不过,很多人可能并不太清楚,如今的“大厂”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
从最初单纯的铁路货车造修,到如今集铁路货车、轨道装备空调、城轨车辆、新能源汽车、环保新材料、冷链物流装备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观察“大厂”的发展历程,“创新”贯穿始终。
就像记者在采访中问廖良金:在研发冷链产品时遇见过哪些难题,有多少次失败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太多了。比如仅冷凝水的处理这一项,就让他和伙伴们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的测试、实验,才取得了成功。
创新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针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更需要发挥“闯”的勇气、“拼”的状态、“干”的劲头。廖良金和他的伙伴们做到了,“大厂”也做到了。
在这里,造出了国内最先进的地铁列车,实现了石家庄地铁“石家庄造”;推出了系列蓄冷式产品,保障了“舌尖上的新鲜”;通过技术手段,让废旧金属橡胶件重获“新生”……
转型升级,创新不止。祝福百年“大厂”,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