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全国劳模”张剑云:炉火淬炼沸腾人生

来源: 2025-05-01
分享到:

  “高铁跑得飞快,爸爸也出了份力!”46岁的张剑云在带孩子坐高铁时,像个炫耀考了满分的小学生。

  张剑云,中车戚墅堰所研究院中车金属材料技术研发中心科研试制班班长。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的张剑云作为先进个人代表登上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领奖,与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

  这个被钢水烫坏过30多件工装的铸造工,从熔炼班“蜂窝煤毛衣”新手蜕变成全国劳动模范,“复兴号”高铁齿轮箱被他赋予“生命”。办公室的陶瓷杯、“趴窝”的真空炉,在他手里都能变成攻坚克难的“神助攻”。他用26年把火花四溅的铸造车间淬炼成创新熔炉,也将自己的奋斗年华锻造成高铁飞驰的沸腾人生。

“升温疗法”救活了铸件

  1999年的铸造车间,是钢与火的修罗场。当时,20岁的张剑云从常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带着对城市生活的憧憬,一头扎进了戚墅堰所熔炼班的“熔炉”里。上班第一天,张剑云在工作服里穿了一件新羊毛衫。结果1500℃的钢水一倒,火星子“噼里啪啦”往衣服里钻,新羊毛衫没两天就烫成“蜂窝煤”。

  “一开始我不知道车间的环境这么恶劣,钢水熔炉边火星四溅,我身上的衣服很快就烫成一个洞一个洞的。”张剑云说,“那时候我母亲对我意见特别大,她说我刚买没几天的衣服就烫得这里一个洞、那里一个洞,哪还好意思穿得出去啊!”

  熔炼,是高铁关键零部件铸造生产中最核心的工种之一,也是条件最艰苦的工种之一。通宵达旦的生产节奏、“灰头土脸”的车间环境、动辄40℃以上的高温,在别人看起来的苦、脏、累并没有吓退20岁的张剑云。只因每次破解难题的成就感能让他忘却工作的辛苦。

  2002年,车间里的涡轮壳铸件总是出现孔洞缺陷,师傅说是铁水温度太高,可尝试了半个月的降温工艺,铸件还是“病恹恹”的。为此,张剑云开启了思考模式。

  “浇注的这个包住金属液的容器都已经冻住了,出来的铸件还是不行。后来我就去查资料,怀疑这个缺陷被误判了,它应该是气孔,而不是我们原以为的缩孔。”张剑云回忆说,“于是我们把温度提高,这个问题竟被解决了。”这次经历让张剑云意识到,原来铸造有这么多奥秘值得去探索。这促使他开始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解决问题。

  张剑云把铸造当成了爱好,业余时间也常常在钻研业务。一次,妻子看他盯着电脑入了迷,还以为是在打游戏,上前一看,才发现他是在研究业务。一数,电脑上竟然足足有200多个文件夹、6000多篇专业文章,硬盘上还有20多G的学习资料。

  张剑云的妻子陈丽说:“我就看到他盯着电脑上密密麻麻的文件资料,我当时就跟他开玩笑说,你这是干嘛,在搞原子弹吗?”

  张剑云坚信,学了以后肯定用得上。果然,知识积累成了他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

在茶杯中找到破解难题的灵感

  2019年,“复兴号”动车组齿轮箱铸件全部升级采用先进的金属型低压铸造工艺生产。升液管是该铸造工艺最核心的工装,需要长期浸泡在高达700摄氏度的铝液中。传统升液管或极易腐蚀或容易断裂,需要频繁更换,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更可能影响铸件质量,造成产品报废。

  “我们当时想采用进口的陶瓷,但进口陶瓷采购成本很高,一根就1万多块钱,而且它容易断。”这一问题困扰着张剑云。

  有没有办法能将传统钢制升液管和陶瓷升液管的优势结合起来呢?张剑云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尝试,最终,他从办公室用的复合陶瓷茶杯得到启发。

  “有一天我拿起水杯喝水的时候,发现杯子的设计很巧妙,它里面用的是陶瓷,而外面用的是不锈钢!”张剑云竟感到莫名的欣喜,“我们的升液管是不是也可以做成这个样子,里面用钢、外面用陶瓷,这不就能既防腐蚀又耐高温了吗!”

  于是,来自陶瓷杯的灵感,成为车间里的“神来之笔”。改进耐火材料、搪瓷、烧结,成功了!创新方法应用后,升液管使用寿命较原来提高近10倍,它提高了复兴号动车组齿轮箱铸件质量,也保障了高铁的运行安全。

  一次次历练与攻关,练就了张剑云过硬本领。

“趴窝”的真空炉成了“救命稻草”

  2020年,面对轨道交通车辆轻量化发展的新需求,张剑云再次挺身而出,从熔炼岗位走向科研试制的最前端。在开发铝基复合摩擦材料的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攻克了“黑斑缺陷”这一技术难题。

  “这种缺陷是夹杂物导致的,零件加工后会出现一块黑斑,不得不报废,损失太大了。”张剑云拿着零件回忆道。

  当时“神秘黑斑”如同顽疾,无论如何都解决不了,当团队争论是否更换大型熔炉时,一线经验丰富的张剑云判断,工装不是“黑斑”缺陷的根源,也许炉子才是问题的正解。可试制班没有现成的设备,怎么办?没想到,一台“趴窝”的真空炉成了“救命稻草”。

  “因为我比较留心观察车间里面的一些设备,我发现车间里有一个闲置的真空炉,跟我们零件工装的尺寸比较匹配,于是我就提出改造设备的想法。”张剑云立即找到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厂家工程师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设备的修复调试。因为这台设备不是加工铝合金板材的专业设备,张剑云又带领团队做了配套工装和工艺改进。

  “根据我的工艺,我们一次就把它做成功了。”张剑云说,“做成功之后,我们基本上达到90%以上的成品率,就是加工出来也看不到黑斑了。我们还顺带把探伤的一些问题解决了。”

  这一试制的成功,意味着张剑云解决了一项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

“双料张工”成了徒弟们眼中的“No.1”

  2019年深秋,张剑云攥着产改文件彻夜未眠。文件里“高技能领军人才可申报工程师”十个字,在他眼前闪着光芒。“咱铸造工也能评工程师了?”第二天他走进了人力资源部,递上厚厚一沓材料:主持参与各类重点项目42项,组织开展难题攻关、工艺改进48项,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5000万元,开发培训课程20余个、培训铸造工800多人次……很快,企业通知他参加答辩。

  “评委问了我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铸钢浇注的技术,一个是关于铸造外观标准建立的意义。既有专业领域的考量,也涉及专业外的思考与积累。”张剑云回忆参加答辩的情形,那是他人生中难忘的10分钟。同年11月,当“铸造工程师”红头文件落进张剑云手里时,这个总在铸件堆里打滚的糙汉子,竟把证书贴胸口摩挲了半晌。

  以前工人想进科研楼“比登天还难”,产改像推开扇窗。身份变了,初心未改。张剑云的办公室紧邻车间,抽屉里放着磨破的劳保手套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铸件缺陷数据和改进方案。当他带着最新科研项目登上领奖台时,铸造工和硕士、博士们肩并肩站成了“工”字的两横。

  “师父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认真、吃苦耐劳、细致。”张剑云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左文东说,“师父对我们这些晚辈很有耐心,从来不跟我们摆架子,他的为人和技能都是No.1!”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中已有4人获“全国铸造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张剑云也获评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铸造大工匠”;2025年4月,他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作为先进代表,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每当听闻中国高铁的相关信息时,我的自豪感总是油然而生。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正在回归。”张剑云充满感激地说:“我庆幸遇上了这个壮丽的时代,我会为中国高铁事业而奋斗,有一份光,便发一份热,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

  带着这份对时代的无比感恩以及对铸造的无限热情,张剑云的“沸腾人生”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