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 《新华日报》报道)
“实施产改一年多来,一线工人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中车戚墅堰所维修工张学斌如此“盘点”自己的收获:先后获评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江苏工匠、“戚所工匠”等荣誉称号;获评高级工程师,成为公司首批“双师型”人才……
作为全国和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项目试点单位、国内轨道交通装备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的领军企业,中车戚墅堰所发挥国企优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重要讲话要求,练好“内功”、改革创新,以党建为引领、产改为引擎,率先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努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中国高铁工人队伍。特别是设置10级技术工人职业成长通道、“双师型”人才培养、在科学技术奖项中设置“技术工人组”等特色做法,助产业工人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中车戚墅堰所现有在岗职工近3200人,其中一线产业工人1600多人。身为国企,如何通过产改将自身制度优势转化为“商战胜势”?中车戚墅堰所的答案是,遵循市场规律、人才规律,以产改推动国有企业竞争机制创新,向制度要效益,向人才要效益。
“正是在制度上不断健全技术工人发展、培养、创新和评价机制,才让每一名产业工人都能找到基于自身所在岗位的职业发展方向与路径。”中车戚墅堰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年说。
比如,中车戚墅堰所为技能人员量身定制从制造员到首席制造专家10级成长阶梯,经济待遇随技术层级递增,第5级以上的一线技术工人享受中层管理人员待遇,第1级享受公司副总待遇。该制度打通一线技术工人职业成长通道,让每个职工都有事业出彩的机会。
“我目前的级别为第4级,待遇接近公司中层。”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说。20多年前,中专学历的他只是一名普通机修钳工;如今,他带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取得科技成果48项、专利26项,自主研发设备200余套,直接创造产值1.5亿元。2018年6月,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正式成立,刘云清任党支部书记,他带领11名核心成员以创建党员先锋岗等方式,提升创新团队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技能的“双师型”人才,大幅拓宽技术工人的发展空间,是企业发展所必需。中车戚墅堰所深化培养机制,制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的参评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工程师考取技师职业资格,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申报,目前共培养出“双师型”人才12名。
张剑云是公司铸造工,曾获评“江苏省首席技师”,得益于“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去年他获得“铸造工程师”技术职称。张剑云说,近年来一线工人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及干事创业热情明显提升,今年5月他被评为第二届“戚所工匠”,公司还投入百万元成立由他领衔的“张剑云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难题攻关。
在中车戚墅堰所的产改实践中,把技术工人纳入公司科研立项范围,在公司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攻关等奖项中,设置“技术工人组”序列,被公认为又一项大胆尝试。
前不久,在公司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两项由技术工人担任项目组长的科研项目获评2019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其中,就有张剑云主创的科研项目《降低动车组铝合金齿轮箱外观缺陷报废率》。“我与技术研发人员一同上台受奖,今年又有一个科技项目被公司立项,这些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张剑云感叹说。今年,中车戚墅堰所由技能工人挂帅的科研项目有5项,参与项目超过100项。
建立产业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探索创新企业激励分红机制,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是我省产改试点方案赋予中车戚墅堰所的使命任务。目前,公司按照个人与企业1:4的比例,按月为产业工人缴纳企业年金,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实施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分红范围,探索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分红激励机制,把一次性奖励变为长期项目分红。
“公司总部正在研究我主创的齿轮箱跑合试验台项目的分红事宜。”张学斌说,这个项目解决了试验过程中数据采集不系统、偶发异常难以发现、清洗不彻底等难题。目前公司自用3套,外销国内地铁公司1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