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辽宁省委和中航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罗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12月17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罗阳生前工作单位和新闻媒体的代表,以及罗阳的妻子在报告会上发言,深切缅怀这位航空英模。
英雄已逝,风范长存。本报今天摘要刊登六位发言人的报告稿,与读者一道学习罗阳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止的优秀品质。
用生命铸就航空工业的脊梁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苗玉华:
我和罗阳同志共事10年,他是我们的好班长,也是我们的好兄弟,是我们企业的领航人、掌舵人,是忠于祖国、献身航空的楷模。
就在歼-15飞机在辽宁舰成功起降前不久,我们沈飞公司在4天之内,接连成功完成两个先进战机的首飞,创造了中国和世界航空工业史上的奇迹!提到歼-15和那些先进战机,我就会强烈思念我们的罗总。
他是我们的好兄长。2009年9月,公司领导班子补充了五位新成员。新班子第一次开会,罗总长出了一口气说,这下咱们这个家兄弟们全了,可以放手一搏了,并高高兴兴招呼大家下楼照张“全家福”。他去世后这些天,我经常拿着这张“全家福”照片看,虽然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他是我们的好班长。罗总常说,当企业一把手光做好人是不够的,必须是一个好干部。在公司干部会议上,罗总讲了很多生动事例,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失败的团队,不可能有成功的个人。”他带着我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轰轰烈烈地大干事业!
他是沈飞腾飞的领航人、掌舵人。他带领我们牢固树立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发展理念。他领着我们不断思考,反复研判,制定了“突出航空主业,发展相关多元辅业”的企业发展战略。他以一个企业家的气魄和智慧,筹划在军机基础上发展民用飞机,构建了沈飞五大板块产业结构。他常说“一代装备、一代技术、一代管理、一代人才”,倡导沈飞“出飞机、出人才”,精心打造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员工队伍,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70后、80后挑起了公司科研生产的大梁。
人们都说,看到罗总,就懂得了什么叫共和国航空工业的脊梁。在他身上,体现了航空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报国情怀,体现了军工人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体现了国企责任人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
他在我国航空工业赶超发展的辉煌时刻,在我国第一代航母舰载战斗机壮美冲天的瞬间,完成了生命之花最炫丽的绽放!
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以罗阳同志为榜样,矢志航空报国,不负历史重托,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抛洒我们的热血甚至奉献我们的生命!
亲身感受罗总的劳累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任仲凯:
说起罗总的劳累,就要说到我们沈飞的“711”和“724”工作制。“711”是1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724”是攻坚大干时期吃住在厂,关键时刻24小时通宵达旦地生产。论“711”、“724”,罗总是沈飞第一人,谁也比不过他!
前年春天,为满足舰载机生产需要,公司决定对重点厂房进行改造。罗总亲自抓工程,经常去现场,在泥水里踩来踩去。有一次,他出差回来,一下飞机就直奔现场,看20吨天车安装得怎么样了。他对施工人员说,将来这是用来吊飞机的,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施工人员是外单位的,悄悄打听这人是谁。我们说,这就是我们公司的老总。他们都感叹:“没见过这样一身灰、一身泥的老总!”
一身灰、一身泥的罗总,能不累吗?
罗总有个独生女儿,很是疼爱。每次接女儿的电话,声音就变得特别温柔。然而,他几乎没有整块时间陪女儿。女儿要去上海读大学了,正赶上一个重点型号飞机转场试验,罗总作为研制现场总指挥,必须在场,不能送女儿去上海,于是就笑着对女儿说:“爸妈都太忙了,不能送你啦,你就单枪匹马闯闯大上海吧。”
过了一段时间,罗总恰好去上海出差,我们都劝他安排时间去看看女儿。罗总也下了决心,说:“孩子还没离开家这么长时间,一定要去看看。”
到了上海,一下飞机,罗总就兴奋地给女儿打去电话:“宝贝女儿,老爸到上海来了,等这头忙完,我就去看你。”
然而,刚刚放下行李,一连串的洽谈、考察安排得紧紧的,一直忙到了深夜。罗总对我说,这么晚了,没法过去看孩子了,明天找个时间吧。不料,第二天,公司打来电话,说重点型号飞机的生产遇到困难,罗总急忙赶回沈阳。临走打电话给女儿说:“厂里有急事,老爸得回去,老爸保证下次一定去看你。”
在返回的飞机上,罗总一直没有说话,眼睛定定地望着舷窗外边。对我们来说,去外地出差办事,顺便看看自己的女儿,该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啊,可对我们的罗总来说,却是这样难啊。
这些天,我每天早上总是不由自主推开罗总办公室的门。办公室里空荡荡的,但我总感到罗总还在桌前办公,好像听见他对我说:“小任,今天的日程安排好了?”一到这时候,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我想罗总!
我将永远铭记罗总说过的一段话:我们的天空并不平静,我们未来的威胁,更多地来自于天空,天空有着民族的未来,拥有了天空,就把握住了未来,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罗总,您放心吧,您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接着干!
技术攻关的领军人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制造工程部综合处处长、研究员 潘新:
我1996年进入沈飞。沈飞制造飞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飞机,两个兄弟单位关联密切,没多久,我就认识了沈阳所党委书记罗阳。
所里一位老同志告诉我,有一年,研究所在西北基地进行试验,受阻于一个技术难题,整个项目停滞不前。罗阳赶到后,分析情况,抓住要害,拿出了解决思路,大家眼前一亮:“对啊,这个思路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协作方的人悄悄问所里的同志:“他不是你们所的书记吗?”言外之意,罗阳是政工岗位,怎么技术上还这么明白?所里的同志非常自豪地回答:“他是我们的书记,也是我们的技术领头人。”
2002年,罗阳调到我们沈飞,带领我们掌握先进航空制造技术,把沈飞推上了更高的技术平台。
研制航母舰载机,中国是一张白纸、从零起步,关键技术外国人根本不卖给我们。罗总下决心,我们自己干!
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次技术攻关。
第一次是制造折叠机翼。航母舰载机机翼必须能够折叠,而燃油、液压、操控各个系统都要通过折叠部分,无论机翼怎么折叠,这些系统都要正常工作,内部结构特别复杂,技术难度非常大。罗总亲自点将,组建了折叠机翼研制攻关团队,进行技术突破和项目推进。
在罗总带领下,折叠翼研制方案改了一遍又一遍,零部件做了一套又一套,一次次地从头做起,拔掉一颗颗技术“钉子”。中国人终于为自己的舰载机插上了收放自如的灵活翅膀!
第二次是制造拦阻系统。拦阻钩是拦阻系统的关键部件。我们曾一度被这个拦阻钩给拦住了,连续几个月不间断研制,拦阻钩就是达不到设计要求,大家的精神都快崩溃了。罗总说,“不就是个钩子吗,它拦不住我们!”他和我们一起,把可能影响产品达到设计要求的所有因素一项一项列出来,精度、尺寸、配合关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断调整研制思路和主攻方向,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第三次是舰上起降试验。舰载机生产出来了,罗总要求研制团队全过程参加起降试验。他说,这好比我们的孩子,就要上考场了,我们一定要盯到底、跟到位,确保它的最佳状态。他组织我们研制团队多次长时间到现场跟随飞机试训,详细了解飞机功能性能状况,针对试飞遇到的问题,研究改进技术。
2012年11月23日,歼-15飞机成功着舰、滑跃起飞!我们欢呼雀跃,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罗总把先进战机早日装备部队称为自己最大的追求。在罗总带领下,沈飞年年推出新型战机,接连突破国产大飞机关键技术,奠定了国产大飞机研制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像罗总那样,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让中国的飞机飞得“更高、更远、更快”!
怀念罗阳
罗阳同志妻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王希利:
感谢党和国家给了罗阳这么高的评价和这么多的荣誉。罗阳是个很低调的人,他总是说,活是大家干的,荣誉应该是大家的。他把荣誉和奖励总是尽量让给别人。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是他从没想过的事情。
罗阳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却把永远的遗憾和怀念留给大家,留给我。这些天,每每说起他的名字、他的事,心真的是感觉到很痛很痛。
在单位,罗阳是领导,在家里,罗阳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很牵挂这个家。
7年前,父亲去世,78岁的妈妈一个人住。罗阳只要不出差,哪怕再忙再累,下班后都去看妈妈。进屋后,忙了一天的罗阳经常是疲惫地躺在妈妈的床上,拉着妈妈的手,跟妈妈说说话。每次走时,妈妈站在窗口望着他,罗阳呢,在楼下,抬起头,一只手扶着车门,挥着另一只手跟妈妈告别。老人们聚在一块常说“罗家有个孝顺儿子”。
罗阳对家人的牵挂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一次去国外考察,觉得酒店的枕头很舒服,想起我颈椎不好,就到超市去看看有没有。左挑右挑不知道买哪个高度的合适,索性高、中、低三个高度各买一个,又买了一个大袋子装枕头,一路背回来。到家他跟我说,这里肯定有一个高度适合你。
这几年,沈飞的生产任务越来越多,罗阳的压力特别大。女儿考上外地大学,入学时,罗阳和我没去送她,上学一年了,我们也没去看过她。有时罗阳出差、办事的地方离孩子学校也不算远,我跟他说,去看看女儿吧。罗阳何尝不想看看心爱的女儿,可他没时间去。他太忙了,女儿不怪他。
对中国的航空事业,罗阳倾注了满腔心血,对和他一起工作的团队、员工,他充满感情。每完成一次攻坚,每成功一次首飞,罗阳回家跟我说的第一句话都是沈飞的员工真太了不起了!罗阳在沈飞工作十年,从来没休过周六、周日,尤其近几年太忙了,我说:“这么辛苦怎么行呢?”他总是说:“你没上工厂去看,一线工人比我还辛苦。”他对员工充满敬意,也充满感激。
记得有一天早上,他早早就醒了,躺在床上看着天棚,问我,你怎么理解“恪尽职守”?然后他说,“恪尽职守”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守住自己的岗位,守住自己的责任。我哪里想到,他最后是用生命守住了他的岗位、他的责任!
12月9日,我在清理罗阳的遗物时,发现了罗阳为自己提的要求,我念给大家听:要多为他人着想;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长处;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以批评的口气和他人说话……
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有这样的信念和执着,航空人一定会实现他们的蓝天梦,中国人民一定会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罗总把我们装在心里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试飞站员工 刘一夫:
罗总常说:“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他时刻把我们生产一线员工装在心里,一次一次作出保障员工利益的硬性规定,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一项一项督促落实。这当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我们试飞站是飞机研制最后一道工序,每架飞机都要在这里试飞成功后交付使用。每到年底,试飞特别集中。数九寒天,空旷的机场跑道上冰冷刺骨。我们机务人员不能穿得太厚,更不能穿棉大衣,因为要随时跟踪调试飞机,穿厚了不方便操作,也容易出事故。
罗总到试飞站指挥新机试飞时,看到我们套着单薄的机务马甲站在寒风中,就说,这么冷,他们的衣服能不能再加厚点?想点什么办法,别叫他们冻着!有人提到“暖腰宝”,可以充电,又很轻便。罗总说,马上买,每人配一个。我们戴着暖腰宝,真是身上暖,心里更暖!
罗总说,对特殊工种,一定要特殊关心、特殊照顾。按罗总的要求,热处理工配上了防高温辐射的面镜,喷漆工配上了防静电辐射的纯棉工作服。东西虽然不大,但充分体现着罗总对我们一线员工细致入微的关怀。只要看到这些劳保用品,沈飞员工就会想起我们的罗总!
沈飞原有的员工食堂,满足不了公司员工用餐需要,不少人中午到厂外买盒饭。由于资金紧张,改建食堂这件事两年没安排上。今年年初,罗总说,不能再等了,员工吃饭是大事,一定要优先考虑。新食堂设计七千平方米,三层大楼能同时容纳两千多人就餐,位置也选得好,多数员工能够就近就餐。眼看我们就要在宽敞明亮的新食堂里用餐了,可罗总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些年,我们员工的工资收入和各种福利待遇一直是只升不降。每次签订集体合同,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和卫生、保险和福利、女职工特殊保护、技能培训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条款,罗总都与职工代表反复商议,广泛征求意见,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
罗总每次见面都提醒我们要注意身体,可他对自己的身体却太不注意了。他去世后,我们才知道,因为忙工作,今年下半年那次体检他一直没去,健康讲座也没听过。
11月25日,上万名沈飞员工和家属,在零下十几度严寒中肃立在厂区,迎接罗总回家,从下午一直等到晚上9点多钟,没有人离开。近千辆员工的汽车整齐排列在试飞机场跑道两侧,同时打开大灯,照亮我们罗总回家的路。
罗总,请您放心,我们一定更加努力拼搏,坚决完成生产任务,更好地担当起航空报国的责任,让更多的中国战鹰飞上蓝天,飞向大海!
辽宁舰上七十二小时
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 倪宁:
11月22日是我上舰第一天。14点30分,我乘军用直升机飞抵辽宁舰,刚放下行李,就扛起摄像机采访。在狭窄的通道里,与一位身材高大的同志迎面相遇。他扶了扶眼镜,主动侧身让行,微笑着说:“以前试飞都不公开,这次看来要报道哇!”
“师傅,您是哪个部门的?”我问道。他说:“我是航空部门的,搞飞机的。这次试验举国关注,压力大啊,可得一把成功!”旁边一位师傅说:“他是沈飞的罗总,歼-15就是他的孩子。”
我当了十几年军事记者,对罗阳这位东北军工重镇老总早有耳闻。这次相遇,他的谦逊、沉静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作为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他在辽宁舰上承担着两项重要使命:一是研究处理飞机保障问题,二是分析对比飞机的各项运行数据,为批量生产提供技术参照。
他手里总是拿着个小本儿,里面记满了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数据和符号,像宝贝一样,开会时带着,吃饭时揣在兜儿里。
23日,歼-15正式着舰飞行。6点,罗阳已经起床了,没等洗漱,就爬上甲板看天气。风小了,雪也停了,天边露出了霞光,他很兴奋,说“是个好天气,能飞!”
9点03分,一架歼-15飞临辽宁舰上空。“大转弯!”“放起落架!”“放下尾钩!”罗阳对着天空念叨着。巨大的战机高速扑向甲板,尾钩牢牢勾住拦阻索,稳稳停了下来。人群顿时欢呼起来,互相击掌、拥抱。一向沉稳的罗总,也像个孩子一样跳了起来!
17点,航空口例会。机械系统,正常!电传系统,正常!液压系统,正常!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孩子,没丢脸,真争气!”我上舰后第一次看到了他的笑容。
24日,继续进行歼-15着舰试验。三个架次又是把把成功!
25日,辽宁舰返回港口。6点,罗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他轻声说:“不太舒服,胸口闷得慌。没事,躺一会儿就好了。”
9点,辽宁舰停靠码头,人们开始离舰。沈飞迎接罗总的队伍排了很长,但他没有按惯例跟大家热烈拥抱,只跟前几个人握握手。沈飞的同志事后说,他们当时非常奇怪:罗总从来不这样啊!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个镜头……
9点30分,罗阳一进到宾馆房间,就倒在床上,沈飞的同志们问:“罗总你怎么了?”他勉强回答:“胸口难受”。大家立即将他送往医院。9点40分,车离医院100米时,他昏迷过去。医生拼命抢救了3个多小时,12点48分,他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他应该出现在庆功宴上,出现在欢庆的人群中,但已没有他的身影……
罗阳走了,留给我们深深的怀念。他对祖国的贡献,人们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