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详细页面

产智交融绣百色 山水丹青绘振兴
——中国中车定点帮扶广西百色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8-16 来源: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山水有灵,大地含章。“百色”二字,本就如泼墨的调色盘,浸染着壮乡的斑斓。自2002年定点帮扶以来,中国中车在广西百色靖西市、那坡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逾1.2亿元,派驻22名帮扶干部扎根一线,实施200余个帮扶项目……在壮乡大地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乡村振兴是一场与群众同向而行的耐力赛,要跑出高铁速度,更要守住为民初心。”中国中车党委副书记王铵的话,道出了党旗红、青山绿、产业金、科技银在右江河畔交织的生机画卷。

鎏金铺路  产业链上结硕果

  正午时分,满载越南生腰果的货车从龙邦口岸驶入靖西。一小时后,这些紫衣腰果已出现在靖西市广康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烘干、炒制、采选、包装后的“阳光果实”,不仅出现在全国商超及网购平台,更远销哈萨克斯坦、尼泊尔等国。这条国际化的产业链背后,是中车注资靖西市新靖镇康城社区经济联合社,联合两家企业,共同撬动的坚果全产业链升级——从深加工到跨境贸易,年加工腰果8000吨,产值3.6亿元,利税960万元,带动38个抵边村集体年增收760万元以上,3万人次人均月增收3500元,真正让“边贸红利”惠及万家。

  为破解产业链短板,中车投入350万元帮扶靖西市新甲乡村集体,入股新裕隆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引入高速全自动铁罐生产线、冲压线等设备,为腰果、沃柑、大香糯等靖西当地特产提供“一站式”包装解决方案。项目满产后年产值将达8000万元,60余名边民可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入股分红+兜底保障”的模式,村集体将实现每年稳定增收。

  易安后扶,兴边富民。从越南原料输入,到国际市场输出,中车以坚果为支点,撬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串联起加工、包装、销售全链条。通过补强产业短板、激活边民参与、畅通贸易通道,让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金饭碗”。

  产业链思维持续向农业纵深延伸。在那坡县,黑猪养殖、茶叶种植、香料加工、腊肉制作等传统产业正向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升级;特色山珍通过中车搭建的“黄金通道”,从深山走向全国展销会、推介会舞台。中车投入100万元帮扶的那坡县翠株园林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本地优质原材料推动农产品全价值链发展,形成山茶油、花生油、菜籽油、坚果、食用菌等多种代表性产品。近3年年均为村集体创收超9.5万元;提供工作岗位40个,助推周边村屯的更多脱贫人口实现就近就业。通过精准筛选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作为供应商,中车累计实现消费帮扶超5000万元,惠及上万农户。量变引发质变——那坡特色产业完成从“小而散”到“优而强”的转型,靖西康富合作社斩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金字招牌。

银辉跃动  科技基因润乡土

  那坡县城厢镇隆平村智慧农业示范产业园内,郭师傅轻点操控台,农光水肥一体化设备随即启动,水雾精准滋养百香果藤蔓。“以前种地看老天脸色,现在养果靠科技当家。”他望向大棚旁的小型气象站——这座集成温度、雨量、风速监测设备的“数字哨兵”,正通过5G网络将实时数据传向云端,为58亩瓜果编织起全天候防护网。喷淋、补光、无动力通风系统,加上智慧操控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模型,中车打造的这套数字农业系统,让数据代替锄头成为新农具。“人工减少三成,产量却能翻倍,按市价算,年产值能增85万元。”产业园负责人杨秀玉指着满棚果实说道。目前,该产业园可实现年产值350万元;借助中车销售帮扶平台,代销全县5000余亩百香果,年产值3800万元;带动36个村集体增收1440万元,1080户3500人受益,其中,脱贫户136户680人。

  科技的温度同样浸润着民生角落。八十公里外的靖西新靖镇康城社区,“中车智慧银屏”正无声闪烁。作为容纳4561户搬迁群众的安置区,这里人口多、诉求杂,基础数据乱、协同难度大。中车帮助搭建智慧服务平台,将19950名居民的需求转化为数字网格中的工单——水电维修、医保参保、矛盾调解……只需手机一点,服务即刻上门。这个如同“高铁调度系统”般的平台,上线275天解决了413个民生问题,“数据多跑腿、群众少奔波”,从理念口号化作了真切温度。

  视线转向那坡县德隆乡的山脊线,中车深度参与的210MW风车场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不久之后,这里的一座座白色风车会将山谷之间的绿色风能转化为日常所用的清洁电能。项目建设期已带动当地200多人次就业,配套修建的道路串联起三个乡镇无数山头的林区生产区,汽车、三轮车成功替代“肩挑马驼”的原始劳作方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山风依旧,只是少了离愁别绪——这个曾经“留不住人”的小镇,正借着风的力量,把幸福稳稳攥在手中。

  从智慧大棚里的数据流,到社区网格中的民生单,再到山脊线上的绿电能,银色科技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融入边陲大地。

海蓝启智  书页点亮星河梦

  蓝,是智慧浸润的底色。在那坡县高级中学新建的生物实验室里,壮族少年第一次用显微镜看清细胞分裂的轨迹;活动室团辅游戏中,孩子们用壮锦纹样拼出心中的家园。中车投入80余万元,为这所硬件不足的边境国门学校建设化学及生物实验室、心理健康中心和团体活动室,推动培养具有“中国灵魂、民族特色、国际视野”的边城新少年。“孩子们的笑容就是乡村最美的风景。”那坡县时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中国中车挂职帮扶干部)万攀说。

  改变不止于此。靖西和那坡两地16间“中车书屋”如蓝色灯塔,照亮深山学子对世界的想象。“以前娃娃放学满山跑,现在有了读书的好地方。”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校长邓元华十分感慨。中车提供的人均2000元至3000元的学业基金点亮两地数十个家庭的希望,303万元资助10125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74名大山里的孩子通过中车游学计划走进全球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列车和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生产现场,人工耳蜗救助项目帮助2位失聪儿童听到山泉叮咚,还有中车出资修建的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党建和民族文化长廊,一点一滴托举起乡村孩童的未来。

  一条短信让中车挂职帮扶干部感动不已:“在我最困难时,你们拉了我一把,感谢中车(南车)集团。”这是20年前受助的靖西市湖润镇新灵村钦留屯少年所言,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央企的帮扶办员工,爱的力量正在无限延伸。

  知识的边界不断打破。中车大学“天鹅计划”里,136名学员探讨着乡村振兴的路径;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点上,边境干部与学者隔屏对话;那坡县坡河乡、农合镇村集体牛舍,约300名脱贫群众系统接受幼牛养殖技术培训;靖西市德周村蚕房中,25户脱贫户数着新茧细算收入。2025年春天,4名中车产生的全国劳模与30名靖西技术骨干围坐交流,焊接工艺诀窍、数智化的创造性应用成为对话的重点。“‘扶智’的更深一环,是让工匠精神在边陲落地生根。”靖西市时任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国中车挂职帮扶干部)刘雄说。

  知识的光束正穿透深山雾霭,在这里蜿蜒生长。真正的启迪,是让深山看见世界,让传统拥抱未来,让每一份善意都找到接力的方向。

赤心铸魂  党旗辉映边疆红

  红,是信仰的颜色,更是幸福生活的亮色。

  在靖西市绣蕴坊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内,非遗传承人、党支部书记王秀芬正带领绣娘们赶制“中车购”平台的新订单。留守妇女“背着娃、绣着花”的传统生活,正升级为“养着老、护着家”的指尖经济。而在不远处的靖西旧州生态博物馆,49万元帮扶资金化作壮族文化守护的基石——壮锦织机、百年绣谱静静陈列,与绣娘手中的活态技艺遥相呼应。

  中车的红色基因同样深植边疆土壤。距龙邦口岸1公里的靖西市布海屯,11栋朱檐壮家新居与金鸡山上的“边关党旗红”标语相映生辉;靖西市南坡乡震后重建的村屯里,“爱心超市”积分制兑换出乡村善治新风貌。界碑旁不远处的那坡县百南乡规迪村党群服务中心,见证着“身在边关、心向中央”的忠诚;那坡县仁和村党建活动场所内,“红色充电站”将党课课堂与产业课堂合二为一。西安中车永电捷力风能公司与靖西市湖润镇、靖西基地三方携手,中车广西新能源公司、时代新材百色子公司、中车株机南宁公司与那坡县龙合镇4个结对村党支部开展共建,将“中国高铁工人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注入边疆治理。

  村貌焕新的故事同步在山水间铺展。6650座沼气池让炊烟更蓝,175座地头水柜润泽禾苗;那坡县平孟镇念井村西马屯、坡曼屯和百省乡面良村由昔日“西马悲歌”建设为“中车新村”;靖西市魁圩乡康和村布凌屯实施外立面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跃升成为“广西绿色村屯”;湖润镇新桥屯打造的登山步道,让三叠岭瀑布游客络绎不绝,8间便民商铺租金反哺村集体,300米步道既是护林路,更成致富路……中车的帮扶笔触既描绘出壮乡新居的朱檐青瓦,也勾勒出红火日子的亮丽色彩。

  长卷收虹韵,山乡奏和鸣。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在调研百色时感慨:“用高铁创新的基因激活边疆产业,用央企产业链优势赋能民生温度。帮扶不是单行道,而是与百色人民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真正的丹青妙手,从来不是色彩的堆砌,而是在大地深处读懂那些渴望改变的眼睛,将央企担当化为润物无声的永恒春色。

 

 

 

 

 

打印本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