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陇海铁路与宝兰高铁穿城而过,千年丝路文明在此沉淀出厚重的历史底色。站在麦积区南山之巅俯瞰,层层梯田如绿浪翻涌,条条柏油路蜿蜒而上。“以前山路颠簸,果子还没运下山就颠坏了。自从中车帮咱修了路,冷链车能直达田头,花牛苹果直供京东超市!”果农的笑谈里,藏着山乡巨变的生动注脚。平坦宽阔的“中车帮扶路”连通阡陌乡野,为学子联结梦想,为游子铺就归途,更为山乡架起资源与财富的座座桥梁。
2002年以来,中国中车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优势,主动承担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持续完善全方位、立体化的帮扶模式,做“精准”文章,下“绣花”功夫,党委领导充分重视、亲身参与,在天河注水之地铸就精准帮扶的“高铁品质”,绘就发展致富的诗意画卷。
源通 山乡展新颜
“吃水,再也不用看‘老天脸色’了!”村民王大爷掬一捧清水,眼里泛着光。甘谷县山高水远,干旱少雨,“运气不好”时,村民们一周都接不上一点水。中车集团精准对接民生痛点,在甘谷县的安远镇、大石镇、礼辛镇等地建设18座调蓄池,如明珠嵌于山间。这些深埋地下、单体容积50立方米的“水银行”,蓄雨调压,可以解决200户老百姓2-3天的用水问题,惠及沿线2817户11981名村民,兑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车集团改善村民生活的首要举措。让老乡们喝上清水、走上好路,是中车集团的心之所系。近年来,中车集团修通连接山顶村庄与外界的公路,将人背牲驮、路窄坡陡、晴通雨阻的困境留在昨天;援助净水装置,让村民告别“啤酒”水(颜色如啤酒),拧开龙头就是“清泉”;架起一座座明亮的路灯,周边的村民直呼“特别好、特别亮、特别方便”;改脏乱危房、铺污水管网、修河堤围栏、建便民设施,老乡的居住幸福感全面提升……
中车集团始终把乡村生态振兴与中车绿色特质紧密结合,不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投入656万元实施麦积区郭坪村风貌改造,青砖灰瓦的民居与“柿柿如意”主题砖雕相映成趣,百年柿树下农家乐的罐罐茶阵阵飘香,“脏乱差”的城郊村变身市级和美乡村(2025年正在申报省级)。发展甘谷县古坡镇瓦泉峪村生态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古坡草原上建起“国家森林村庄”,仅2024年,就带动瓦泉峪村及周边群众就业130余人,增收170万元以上。
变化的发生,离不开一批批帮扶干部的持续付出。23年来,中车集团累计向天水派驻了27名帮扶干部,他们扎根一线、奔走乡野、干在实处,对一个个帮扶项目如数家珍,把一位位乡亲的难事愁事当成心头大事,想方设法为产品找销路,脚踏实地为百姓谋利益。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总能看到他们与老乡话家常的身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农户的期盼。“许多事情看起来难,但用心去做,一定能找到出路。”两年时间,让草滩村驻村帮扶队第一书记(中车帮扶干部)张鹏养出了天水口音,炼成了“蜂蜜专家”。村委会外信息公告栏里张贴的驻村照片由于长时间日晒已经褪色,但“中国中车”四字依旧清晰……
“帮扶干部的最大底气来自群众!群众脸上的真心笑容,是检验帮扶工作有没有到位的真标尺!”这是甘谷县副县长(中车帮扶干部)曲远风的心声,更是中车所有帮扶干部的心声。
中车集团以基础设施重塑山乡命脉,用真心真情破解发展密码,群众“真攒劲”的夸赞就是最生动的验收单——这泓润泽陇原的源头活水,正奔涌出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泽润 书声映朝阳
2018年,麦积镇中心学校的阮如凤走出天水,来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在复兴号高铁前久久驻足。“那次游学活动,不仅让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更让我感受到科技的震撼。”2023年,她考入华中科技大学,主攻人工智能专业,探寻科技的边界。如今,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学弟学妹,因中车集团组织的“走出大山看高铁”游学活动,在心中种下“用科技改变家乡”的梦想。
人生的改变,往往始于一次视野的突破;书籍的力量,在润物无声中浇灌心灵的底色。中车集团以“智志双扶”为核心,在天水市第二中学、甘谷县西城区九年制学校等地累计建成22余间“中车书屋”,不仅为孩子、也为乡村百姓配备书屋基础设施和数万册书籍。阅读悄然改变着山区孩子的气质,定期开启的阅读课堂,为他们托举起仰望星空的梦想。甘谷县西城区九年制学校教务主任史小芳见证着这样的改变:“他们的作文被城区老师质疑‘不像山里娃写的’,这正是阅读的力量——书里有山外的世界,更有心里的光。感谢‘中车书屋’,感谢中车。”
天水十中的现代化实验室里,学生们亲眼见证物理化学的科学魅力;麦积镇中心学校新建的操场上,孩子们在运动与阳光中健康成长;林间田梗上的实践课堂上,行业专家为致富带头人进行果蔬技术培训;中车大学(中车培训中心常州校区)内,参加“天鹅计划”的优秀乡村干部共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在“党建引领促帮扶”的指引下,兰州公司党委下属党支部与甘谷县石坪村党支部党建联建;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帮扶的生动表达……
当书籍的阶梯通往星辰大海,当“天鹅”的羽翼掠过黄土高坡,中车集团赋能山乡教育发展,让知识浸润的嫩芽开出美丽花朵——这是一场用希望接轨未来的双向奔赴,让每双渴望的眼睛都成为照亮陇原的朝阳。
流金 蜜意满陇原
甘谷县石坪村的辣椒车间香气弥漫,女工将烘干的红椒碎装袋,动作麻利如操作精密部件。天水麻辣烫的爆火让辣椒产业也更加红火起来。“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当工人按月拿钱!”
在产业帮扶的实践中,中车集团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将“土特产”做成乡村振兴的“金招牌”,让山野资源不断迸发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撒满温情帮扶的种子,结满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甘谷县金山镇米谷川村,新建的节水灌溉工程及时蓄积雨水,滴灌技术精准浇灌,昔日旱塬上,灵芝、樱桃等高附加值作物蓬勃生长,建有3万平米大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雏形初现。在甘谷县甘泉镇白家湾乡,百亩防雹网如浪花般铺展,给葡萄、苹果撑上能挡雹、避雨、防霜的“铁伞”,护住了果农一年的汗水与希望。在甘谷县城的腾达服饰车间,走出山村的陪读妈妈们飞针走线,月入4000元,“带娃、赚钱两不误”。中车集团累计采购13万套近1500余万元工服订单,有力促进了“帮扶就业车间”的发展。在甘谷县石坪村,生物质颗粒车间整洁有序,绿色生产线正将田间遗穗锻造成金色链条,环保又增收。标准化生产手册、产品检测报告、产业链闭环设计……这些“工业术语”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为了将山野好物打造为市场爆款,中车集团创新构建“产供销”全链条帮扶模式,帮助涉农企业优化质量管理和品牌打造,提高市场开拓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作用和“中车购2.0”集采平台优势,拓宽帮扶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累计助力销售天水特色农产品1.1亿元,有效促进了帮扶地区打造支柱产业、打通产业链条、融入产业循环。“在这儿帮扶两年,亲眼看着中车带着大伙干产业、找活路,真金白银砸出‘铁饭碗’!”麦积区副区长(中国中车帮扶干部)刘秦文说。当工业基因激活田野脉搏,“流金”产业正重塑陇原肌理,万亩贫瘠蝶变成振兴引擎。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动能转换,更是“蜜意”生活的具象表达。真心实意的帮扶终将铸就永不褪色的发展成色,每一粒汗珠都将折射出乡村振兴的金色光芒。
给资金,更给技术;建产业,更建机制。从基础设施到生态焕亮,从教育火种到产业根基,帮扶的“活水”润泽山乡,在黄土沟壑间铺就了一条“造血式”振兴之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的天水,麦积花牛苹果沿着中车之路走向世界,甘谷辣椒车间伴着直播电商焕发新生,书声与机鸣在山川交响共鸣……23载光阴书写的答卷,已融入美丽乡村的日常画卷。正如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所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要将帮扶成果转化为永不熄火的发展引擎。”站在重组成立十周年的新起点,中国中车将以更澎湃的动力,驱动乡村振兴的“复兴号”列车,在共同富裕的轨道上全速奔驰——这列满载梦想与希望的时代列车,正驶向更加璀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