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详细页面

使精打细算成为我们的行动自觉

发布时间: 2025-08-16 来源: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正如古训所言:“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在中国中车阔步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征程中,“精打细算”这个朴素的传统美德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省吃俭用”,而是升华为一种现代化的发展智慧和竞争能力。当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重新审视勤俭节约,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企业管理之道与发展哲学。

  在一张图纸的构思之初,节约就是最前沿的技术思维。技术人员对每一个参数的严谨论证,对每一处优化的执着追求,都体现着“精打细算”的专业态度。现代工程设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实现,而是要在性能、成本、可靠性等多维目标中寻找最优解。在复兴号列车的研制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的优化设计,使运行阻力较CRH380降低7.5%-12.3%,而且当列车在高速运行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左右。这种锱铢必较,便是对技术极限的挑战。

  在生产线的标准作业里,节约是最务实的工匠精神。每一克焊丝的精准施放,每一分钟工时的科学安排,都彰显着“细作”的职业水准。接受过总书记“检阅”的高铁一线工人,通过流利复述工艺文件、严格遵守工艺标准和多次核对检查,保证了高铁装配的“零差错”。这种精确不代表束手束脚,而是高效作业的专业要求。当标准操作成为肌肉记忆,节约意识也就自然融入生产实践。

  在企业的系统运营中,节约是最科学的管理艺术。从供应链的精准匹配,到能源的科学调度,再到资金的合理配置,处处体现着现代企业“精打细算”的管理水平。在中车众多子公司,水、电、气等能源实现了实时数字化监测,确保用能指标被合理分摊到每一个生产实体单元。这种系统性的成本控制不是简单压缩开支,而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懈追求。

  在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节约是最务实的创新动力。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让传统领域的节约焕发新活力,每一组数据的分析都能带来优化空间,每一套算法的改进都可创造价值。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仿真大模型,仿真时间从“天级”缩短至“10秒级”,实现高铁外形的智能优选和快速优化,极大提高了产品研发效率。节约理念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让传统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每个中车人都能把节约当作一种职业习惯,在各自岗位上自觉践行;当每个团队都能将节约作为一种工作标准,在各个领域中不断创新,我们就能形成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这种“精打细算”的能力必将助力中国中车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打印本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