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长江人】凡人小事 平民大爱

——记武汉分部刘忠友爱心助学团队

来源: 2019-01-07

相聚“庆功宴”  爱心种子萌芽

2011年7月,在长江公司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武汉分部台二车间大件组班长刘忠友凭借精湛的技艺,斩获车辆钳工第一名的好成绩。喜讯传来,工友们在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也纷纷打趣地要他请客。

觥筹交错之间,有一个工友对刘忠友开玩笑地说:“刘班长,我们干脆把费用集中起来,到更豪华更高档的地方去吃顿好的,让大家更开心点。”一句无心的玩笑话,却让刘忠友陷入了沉思:吃吃喝喝的庆祝方式是最好的吗?什么样的庆祝方式才是最有意义的?

当时,武汉分部各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给了刘忠友极大的启迪和触动。他的脑海不断翻腾,一个想法逐渐形成:何不以做好事的形式来庆祝,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有了初步想法后,刘忠友立即召集班组骨干成员展开讨论。做什么样的好事了?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展开激烈讨论,有说去关爱空巢老人,有说去做环境保护的,但是更多的人把眼光放在了下一代身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是国家是未来的希望,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因家庭条件辍学的孩子,何不把班组获得的各种奖金的一部分拿出来用于资助失学的贫困孩子,让他们能够圆满地完成学业。”刘忠友一席话最终敲定了方向——助学。

在和小组成员充分沟通后,刘忠友确定了资助对象范围为山区的贫困学生,考虑到贫困地区女孩获取教育的机会更少,决定优先资助女生。资助方式采取自愿原则,愿意参与进来的人每月存十块钱到一个账户里,隔一段时间汇总一次,用这笔钱为山区贫困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确定了助学的总体思路后,刘忠友给副班长、共产党员陈敏布置了一项任务——寻找靠谱的公益平台。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陈敏试着联系了各大媒体,但媒体提供的大多数是阶段性的公益活动。随后他又尝试着联系了几家公益机构,出于对其运营模式的不了解不信任,助学行动卡在了具体实施阶段。

2011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点亮山乡求学梦》报道引起了正在苦苦寻找公益平台的陈敏的注意。报道讲述了湖北长阳网络助学教师“英子姐姐”刘发英的助学事迹,从2005年至2011年8月,长阳及周边县市已有725名大、中、小学生得到了“英子姐姐”的资助。而报道中“一对一”资助模式、不提取任何“工作经费”的字句也引起了陈敏的兴趣。通过进一步了解“英子姐姐助学网”有关情况后,刘忠友助学团队决定通过“英子姐姐助学网”平台进行助学。

一年后,刘忠友助学团队的账户里有了1020元,陈敏着手与“英子姐姐助学网”的工作人员沟通,助学团队很快就锁定了首位资助对象——11岁的女孩向银花。首次打款时,陈敏留了个心眼,资助金额为1001元,这1块钱便是信任的“试金石”。打款一周后,刘忠友收到了向银花父亲发来的收款确认短信,短信上收到的金额正是1001元。“英子姐姐助学网”以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开放透明的助学形式取得了刘忠友爱心助学团队的信任,他们开始了在“英子姐姐助学网”上的公益之旅。

心与心的碰撞 燃起爱的火花   

2017年8月23日,刘忠友爱心助学团队在武汉分部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将目前正在受资助的周明亮、李婷接到了武汉。他们登上了黄鹤楼一览波澜壮阔的长江,来到了武汉科技馆体验科技的奥秘。五光十色的城市风景和刘忠友团队成员的耐心陪伴,让两个内向的孩子逐渐打开了心扉,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25日,周明亮、李婷及她的母亲田甫枚更是来到武汉分部同分部员工子女一同参与了分部2017年“金秋助学,共创共享”联欢会。在联欢会上,看到精彩的才艺表演,两个孩子会笑着鼓掌。而看到眼前场景的刘忠友不禁想到他们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向银花。

“英子姐姐助学网”的帮扶范围仅限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向银花来自长阳县资丘镇,住在高山地区最偏僻的地方,爷爷年纪老迈,父亲身有残疾,妈妈智力低下,一家人仅靠两亩地为生。而正在念长阳职教中心的姐姐和自己的学费成了全家最大的难题。2012年12月,刘忠友助学团队把第一笔1001元汇给“英子姐姐助学网”后,助学网的工作人员先是坐车,又走了20多里的山路才把钱交到向银花手中。

为什么不选择多资助几个孩子?在助学过程中,刘忠友时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助学不是为了面子好看就多资助几个,我们团队不算大,必须在保证资助一个孩子完成学业不掉链子的情况下,才会去考虑同时资助别的孩子。”刘忠友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经过几年的时光辗转,刘忠友助学团队的“爱心基金”账户里金额在不断的增加。2016年,在保证资助周明亮账户里还有一万多元余额的前提下,刘忠友助学团队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再资助另一个小孩,也就是李婷。

刘忠友说李婷是让他们团队特别心疼的一个孩子。李婷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三姊妹全靠妈妈田甫枚一个人支撑。 李婷品行很好,在学校曾获得学习标兵、孝敬之星等荣誉称号。但是在初三下学期,李婷给班主任老师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表达自己不想读了。“老师拿到信找到我,我才知道这孩子不想读书,想出去打工,我跟她说初中还有半学期怎么着也得读下去。”妈妈田甫枚在采访时回忆道。妈妈还提到李婷的姐姐13岁就外出打工,外面打拼的艰辛让她不愿第二个女儿再去体验。但是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李婷初中毕业后还是辍学了。直到在“英子姐姐助学网”的帮助下,联系到刘忠友爱心助学团队,李婷才得以重返校园,目前李婷就读于长阳职教中心旅游专业。

“凡人小事” 传递爱的力量

“凡人小事”,在被问及如何定义自己团队所做的事情时,刘忠友总是这么回答。正是这些凡人利用7年的时间专注做了一件“小事”,他们建立“爱心基金”,通过网络公益平台,先后资助了3位贫困学子相继完成学业。

7年间,刘忠友爱心助学团队有人离开,也有人加入,整个团队从最初的核心成员17人发展至如今的20余人。同时考虑到现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团队将原来的每人每月10块调整到20块,但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是自觉自愿原则,整个活动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无偿利他行为。

现在团队成员到了月底自觉的将钱交给负责记账的江麒手上,再由负责财务的李宏定期存入爱心账户。其中李宏早已由台二车间大件组调至武装保卫处,人虽然不在班组了,但是爱心助学这件事她却没有放弃,继续负责团队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些人每次都是按时交钱,但是我都没怎么见过他,只见钱不见人。”刘忠友笑着说道。而整个团队里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也许是食堂外与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许是办公室里那位活泼的同事,也许是班组里埋头干活的腼腆工友。

2018年9月上旬,刘忠友再一次收到李婷的来信。信里这样写到:“刘伯伯、饶叔叔、哥哥和阿姨,我一切都好。想到去年和您们在一起相处的美好时光,真是想念您们、舍不得您们。很开心能够认识你们,很幸福能够得到您们的大爱……”

信的内容不长,但是流露出的淳朴真挚的感情让人内心不禁一暖。“你看李婷还经常邀请我们去她家玩呢。”刘忠友憨厚地笑着。现在这封信被刘忠友一直随身携带,时不时拿出来和工友们一起“炫耀”一下。

如今,这个爱心助学团队的聚会、庆祝方式已不再是喝酒吃饭了,而是增加爱心基金的存入量。他们希望这个爱心基金能够帮助到更多像向银花、周明亮、李婷这样的孩子,愿他们可以不再为读书而烦恼,也希望有更多的“凡人”能够参与这件以“爱”为名义的“小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