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详页

新华社:从拿下订单到赢得尊重 中车如何在美国成为“座上宾”

来源: 2017-04-10

   ★新华社:从拿下订单到赢得尊重 中车如何在美国成为“座上宾”
  3日,美国波士顿市政广场,一辆由中国中车制造的波士顿橙线地铁吸引大批民众驻足。这是“中车制造”首次和其未来乘客见面。波士顿市所在的马萨诸塞州交通局官员当天亲自为这辆中国制造的地铁剪彩。
  自2014年首次登陆美国以来,“中车制造”已经在短短三年内进入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费城四大城市,获得的地铁和通勤客车订单达1359辆。仅在最近半年内,就先后在波士顿、洛杉矶获得184辆地铁订单,在费城获得45辆通勤客车订单。
  中车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说:“在美国市场上,中国中车从‘走出去’到‘留下来’并成为‘座上宾’,正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
  传承和融入的中国智慧
  马萨诸塞州春田市,美国曾经的工业中心。一百多年前,中国铁路工程先驱詹天佑曾在该市以南半小时车程的哈特福德开启了留学之旅。2015年9月3日,春田工厂破土动工,中车建立了在美国的第一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在中车春田工厂内,有一座百岁高龄的老房子。根据最初规划,这座红色砖房需要拆除。但考虑到这座房子承载着当地工业文明的记忆,中车决定保留这座老房子,并增加投资,将其修缮加固后作为办公室使用。
  中国投资带来工作机会,但没有割裂当地文化和记忆。只有充分熟悉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在春田工厂动工仪式举行当天,美国老人迈克专程赶到工地,感谢中车保留了那所红色砖房。麦克在他酒吧面向街道的墙壁上刷了一行醒目的大字:“Welcomes CRRC”(欢迎中车)。
  不仅要提供“中车方案”,还要展现“中国智慧”。中国中车集团公司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奚国华说,在美国的市场上,中车深度推进“本地化制造、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维护、本地化管理”的“五本模式”,实现真正“嵌入进去、融入进去”,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企业。
  除了设厂之外,中车还希望在美建立更为深入、更为立体的合作关系。目前,中国中车已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合作建设“中美轨道交通研究院”,与密歇根大学共同设立先进制造联合研发中心和焊接结构研发中心。
  在不远的将来,“中车制造”将停靠波士顿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穿行在美国第二和第三大城市洛杉矶和芝加哥,并驶过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地费城……以中车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正深度嵌入美国市场、美国生活和美国文化。
  ★中新社: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频获美国订单 本土化生产创合作新典范
  中新社长春4月4日电 (记者 李彦国)跨越太平洋登陆美国市场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让隔洋相望的世界两大经济体不断在新的领域实现互利双赢。
  近来,中国轨道交通巨头中车接连曝出中标美国轨道交通项目的重磅消息。据媒体报道,2017年初,中车再次成功中标洛杉矶地铁红线和紫线项目。
  中车长客海外业务部副总经理贾波介绍,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拿下美国市场首单是在2014年10月。原中国北车(后与中国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中标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红线和橙线地铁,共284辆地铁车辆。
  2016年12月12日,马萨诸塞州交通局(MBTA)发布公告,决定再向中国中车采购120辆地铁车辆。这份公告特别强调,“只有他们(中国中车)提供的列车符合采购要求”,因为中车的地铁车辆能实现“标准化”。
  对于美国来讲,频刷中国轨道交通企业订单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中国技术”的信赖。美国当地时间今年3月21日,马萨诸塞州州长Charlie Baker登上中车造波士顿地铁,并在Twitter上连续三次滚动点赞说:“新车提高了运行中的稳定性,让乘客体验更加舒适。”
  贾波认为,美国地铁项目青睐“中国造”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波士顿项目的本土化。“这是一个突破。”他说。
  “车辆约60%的零部件会在美国生产和采购,整个车辆的装配也会在美国进行。”贾波介绍,这将在当地创造许多就业岗位,并且随着合作的深入,岗位需求还将增加。
  位于中国工业重镇长春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具体负责波士顿红线和橙线地铁项目。贾波介绍,中车长客已经开始在波士顿以西约95英里处筹建第一个工厂,承担美国项目的制造。“这个工厂预计今年年末将正式开工。”
  除了制造工厂,美国本土化的研发中心也已被提上日程。“项目逐渐增多,需要与业主更好地沟通交流来实现初步设计,这也是我们有别于同类竞争对手的一个特质。”贾波表示,研发中心除了有中方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外,还将大量招聘美国雇员。
  事实上,实行本土化生产已经是中车实现“走出去”的一种战略。在中车长客的“十三五”规划里,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国际化跨国经营。对此,贾波认为,由产品的出口转向跨国经营,关键一点就是立足于本地化生产制造、研发设计。
  在贾波看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已经在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与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厚经验,这让他们在与国际同行的比拼中经常处于竞争优势。
  “中车长客中标美国项目,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进入海外高端市场来说是一种突破。”贾波说,同时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产品在美实现本土化生产则给当地创造了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堪称是中美合作的一个新典范。
  ★国际在线:美国轨道交通有望出现更多中美联合制造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吕晓红):当地时间4月3日,美国波士顿市政大厅前的广场上,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当地交通部门精心打造的橙线地铁模型车首次面向公众展出。中国中车凭借性价比超高产品赢得美国市场的同时不断推进多层次本土化战略,受到当地民众及政府的交口称赞。
  坐着轮椅在车厢里溜达了一圈的怀特先生自称是波士顿地铁系统的老乘客,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乘坐,他非常憧憬未来的地铁新车。他说,新车厢比现在使用的地铁车厢更宽敞、美观,而且设计更加人性化,车厢内外侧都有专门的按钮,可以让坐在轮椅里的人在上、下车的时候直接启动车厢底部的专用轮椅车平板,通行完全无障碍。怀特先生说:“现在,平生第一次,我不再需要别人帮我进到车厢里了。这种独立性对我来讲至关重要。”
  前几天,马萨诸塞州州长贝克在抢先一睹为快之后,兴奋地在推特上连续三次滚动点赞,激发了当地居民,尤其是每天40万地铁乘客的热切期盼,许多人纷纷留言期待着新车快点投入运营。
  2014年10月,中国中车一举击败韩国、日本及加拿大等国的城市轨道车辆大企业,获得了马萨诸塞州交通局价值5.67亿美元的订单,为波士顿橙线和红线地铁提供284辆新车,并承诺将在距离波士顿90英里的春田市建造一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厂。
  作为当地公交系统——马萨诸塞湾交通局通行顾问委员会主席,怀特先生透露说,当初中国中车投标的时候,他就是冲着这一点投了赞成票,因为这将给当地创造就业的机会,这是别的外国企业所没有的,而这也是一个双赢的决策。
  马萨诸塞湾交通局项目经理德维托对此深有感触:“春田工厂是这个项目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工厂建造过程中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而且还会有150个永久性的工作岗位。另外,4月7日,来自春田地区的30人将前往中国学习车辆安装技能。”
  中国中车春田厂是在2015年9月破土动工的,当地民众热烈欢迎中国投资,还在路边刷上了“欢迎中国中车”的标语。
  更令人振奋的是,2016年底,马萨诸塞湾交通局又追加了120辆地铁列车,并强调,只有中国中车提供的列车符合采购要求,且坚信,后续列车只有从中国中车购买,才是实现标准化的惟一途径。
  从2014年首次踏进美国市场至今,中国中车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就赢得了波士顿人的信赖,还在芝加哥、洛杉矶、费城等城市频频奏捷。
  除了性价比超高这一传统优势之外,中国中车在美国推进多层次本土化的做法更受到美国民众和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
  芝加哥市长伊曼纽尔在中国中车芝加哥总组装厂奠基典礼上感谢中国中车在芝加哥投资建厂,为芝加哥这一悠久的工业区创造优质工作岗位,更为这个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伊曼纽尔说:“最终这是一个伙伴关系,我希望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一座工厂,而是双方长期互惠的开始。”
  的确,中国中车在美国的本土化不仅仅是建造工厂,就近推出产品,还跟当地的学校、社区等合作,开展技术培训,为有志于从事轨道交通工作的学子们提供辅导和发展机遇。
  正如中国中车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所总结的,在美国市场上,中国中车实现了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不仅实现了整车产品的输出,还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输出;不仅实现了产品的输出,还实现了产品+技术+资本等全要素的输出;不仅拓展了中车的市场,也实现了中美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共享。
  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的美国轨道交通市场上将会出现更多的中美联合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