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详页

【媒体看长客】工人日报: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优秀精神探秘(一)

来源: 2014-05-06
  仅用数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用数十年才走完的路,并一举由“追赶者”变为“领跑者”,中国高铁创造的奇迹,令全世界为之震惊。作为中国制造的典范,一年多来,“高铁”屡屡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国家名片”,流光溢彩,重若千金。
  高铁是中国的骄傲,第一代中国高铁工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骄傲——中国工人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以追风的速度,创造神奇,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神奇背后是什么精神在支撑?他们如何演绎出了这石破天惊的产业传奇?一滴水中见太阳,近日,记者走进目前全球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丰富、产品水平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制造厂家——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试图去为广大读者破解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身上共同的精神密码。
  “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精神以‘学习创新、技能报国,为中国梦提速’为主要内核,其精髓为:敢担当、勤学习、争创新、重实干、求精细、勇超越。这是我们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结出的精神硕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陈孝敏,一语破的。
  “那些身着蓝色工装的身影,那些坚毅、认真、执著的面孔,就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基石与砥柱。正是他们‘敢担当、勤学习、争创新、重实干、求精细、勇超越’的卓越品质,融汇积淀成了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精神的精髓,铿锵奏响了中国高铁华美壮丽、动人心弦的凯歌,在迅速实现国人高铁梦想的同时,成就了中国装备制造的强国之梦。”
  ——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润
  【为国担当篇】
  敢担当 “让中国铁路客车实现贴地飞行,舍我其谁?”
  2014年4月30日晚,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高速车制造基地,灯火通明。第二天就是五一节了,工人们还在生产线上聚精会神地忙碌,似乎没有留意到3天小长假的来临。
  “白加黑,5+2,这样的工作节奏,我们早习惯了!”30岁的高铁调试工人王铁柱,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用自豪的目光,“爱抚”着眼前“和谐号”的流线型车身。
  10年前,家住安徽偏远农村的王铁柱,到长春读大学,怀抱满心欢喜,他平生第一次体验火车的魅力。然而,因买不到座票,车厢里又挤得没有立足之处,他只能背靠硕大的行李箱,依偎在列车洗手池边上,整整坚持了20多个小时。
  “当时我就想:坐火车原来还这么辛苦!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火车为什么却这么少、这么慢?这种心理落差,让我第一次萌生了对铁路的一种期待,一种对自己未来的朦胧憧憬——如果将来能为它做点什么,该是多么骄傲!”王铁柱说。
  在王铁柱辛苦挤车上大学的那个年代,中国火车平均时速只有60多公里,人均铁路长度仅5.5厘米,“还不如一根香烟的长度”。然而,作为“国之动脉”,中国铁路却要承载世界铁路25%的客运量,全国85%以上的木材和石油,80%以上的钢铁和冶炼物资,60%以上的煤炭和大部分三农物资,也都是通过铁路运输的。
  一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泱泱大国,却缓慢行进在两条脆弱落后的轨道上,岂不像“大象走钢丝”?这哪里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哪里能满足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
  此时,一个迫切的愿望,也正在长客股份所有职工心中反复升腾——制造风一般的高速铁路客车!
  长客股份的前身——长春客车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企业,被称为“新中国铁路客车摇篮”。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辆地铁车、第一辆国产磁悬浮客车、第一列动车组,均出自长客,半个世纪以来,长客创造出我国轨道客车行业的诸多“第一”。早在2001年,长客就怀抱高铁报国之志,开始自行研制中国第一列高速列车“中华之星”。让中国铁路客车实现“贴地飞行”,那可是几代长客人的梦想与追求啊!
  2004年初,北京的街头,玉兰绽放。就在这个早来的春天,国务院通过了中国高速铁路规划,明确提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中国高铁建设的史诗篇章,訇然掀开。这一刻,全体长客人欢呼雀跃,兴奋难捺。
  打造轨道客车领域的“民族品牌”,一直是长客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况且,长客也是中国业内第一家率先开始技术引进的企业。如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中国高铁品牌的国家号角已然吹响,对此渴盼了许久的长客人,怎能不激情澎湃、热血奔涌?一股“舍我其谁”的豪情,油然而生,直贯斗牛。
  敢担当 “宁可头发全白,也要造出中国高铁!”
  “通过引进技术,打造中国品牌!”实际上,只为这一天,早有准备的长客股份,一年前便已开始与世界高铁大佬——德国西门子展开全面谈判,如今,万事俱备,东风信至,一切似乎都该水到渠成。
  然而,按照铁道部“不搞诸侯混战,收指为拳,一个口径对外”的统一谈判战略,在我国首轮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全球招标中,西门子却因价格过高而被踢出了局。以大局为重的长客股份,服从“国家意志”,放弃“技术上成熟、引进即可顺利投产”的合作伙伴,转而迎娶才接触了两个多月的法国阿尔斯通,承担起联合开发CRH5型车的重任。
  由于在中国谈判中败北,西门子股票狂跌,中国谈判团队被集体炒了鱿鱼。而在2003年曾因陷入困境,向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的阿尔斯通,则因拿到了中国高铁订单,起死回生。两大世界高铁巨头,一悲一喜,长客人心中则是喜忧交集——要知道,作为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高速动车,CRH5型车对欧洲来说也是个全新产品,还没有完全定型。在与阿尔斯通的合作中,长客股份不仅要将这款车打造成完全成熟的产品,还要根据中国国情,对其做出较大技术改进,这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艰辛付出,还意味着可能失败的风险。用业内话来说,“CRH5,是中国高铁技术引进过程中最硬的一块骨头。”
  身为轨道客车领域的共和国长子,长客与生俱来就形成了强烈的担当信念。“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他们决心牺牲企业眼前利益,坚持高起点起步,通过CRH5的历练,占领世界高铁技术的制高点,梦圆中国高铁。
  “人们常说,有梦不觉行路难。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真正的人生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得知中国开始大干高铁,大学毕业前夕,面对招聘会上的众多用人单位,王铁柱第一个就奔向了我国最负盛名的轨道装备企业——长客股份。
  进厂后,王铁柱遇到了“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这个60后技术工人,立足岗位勤学苦练,寒来暑往练就了一身绝活,连外国专家都啧啧称奇,誉其为“神枪手”。数不清的外国公司许以高薪、许他全家绿卡,三番五次前来“挖墙角”,李万君都不为所动。他说:“我有幸迎来了中国高铁大发展的新时代,这里才是我心之所系、情有独钟的舞台,我要把全部热情、汗水和智慧,都奉献给中国的高铁事业!”
  在这里,王铁柱遇到了全国劳模谢元立。这个70后职高毕业生,通过跨领域刻苦自学,开创了我国一线工人编制大型焊接程序的先河,并迅速成长为亚洲最大、实力最强的机械手群的领军人物,屡屡率团队冲锋陷阵,为动车组生产攻坚克难。他说:“一个人活着,总要有所追求,有所奉献。我们这一代人为造高铁列车而生,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永远前行!”
  在这里,王铁柱遇到了博士常振臣。2004年,常振臣告别干了15年的教师生涯,放弃安逸舒适的大学生活,一头扎进长客股份,扎进了复杂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整个人如同走火入魔一般,“走路想、吃饭想、睡觉也想”,甚至半年没有回过一次家。他说:“能为中国动车安上国产大脑,是我最大的心愿!”
  除了这些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标杆人物,在长客股份,王铁柱还遇到了成千上万个和他一样的普普通通高铁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神圣使命,奋勇拼搏、执着坚守,他们说:“宁可头发全白,也要造出中国高铁!”他们说:“宁舍身家性命,不舍高速动车!”
  “忠诚企业,恪尽职守,践行规范,精工细作,服务用户,报效国家,打造高铁动车品牌,献身中国高铁事业!”5月1日,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在长客股份高速动车制造基地,当班职工整齐地排列成几大方阵,肃立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
  每逢重要节日,每当新产品开工,长客股份的第一代中国高铁工人,都会心照不宣,在国旗下列队,集体宣誓。万千语音发自丹田,出于肺腑,汇集一处,有如惊涛拍岸,有如迅雷滚滚,宏伟响亮,震人心魄。从中,我们听到了激情,听到了信念,也听到了一种铿锵的音符,叫“担当”……
  【勤奋学习篇】
  勤学习 躬身甘当“小学生”,海纳百川从头学
  五一小长假期间,罗昭强决定再到图书馆去查找一些资料。作为长客股份的维修电工,要做到对公司4000多台套国际一流制造装备了然于心,当好维修领域的“全科医生”,光懂电远远不够,液压、机械、计算机……10多门学科必须全都通晓,为此,学习研究的小本子,他记了一本又一本。
  对于第一代中国高铁工人来说,学习,是每个人的生命常态。作为当今铁路高新技术集大成的产物,高速动车组涵盖了信息通讯、电力电子、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空气动力学、金属材料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其复杂程度与航空航天技术不相上下。特别是,面对刚刚引进国门的世界最先进高速动车技术,不经过“疯狂学习”,根本就无法“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再创新”。
  在长客股份,各种各样的培训常年不断,同时报名参加几个培训班的职工,遍地皆是,几乎没有人下班就回家的,“白天在岗位上干完活儿,从车上下来,就赶紧往培训中心跑;在培训场地训练完,再回到车上自己做演练。”为了破除语言障碍,尽可能多地掌握国外相关资料,不少人甚至翻烂了外语词典。
  “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想提高,只有苦学,抓紧一切时间给自己充电。”有一年,公司选派王铁柱去外地学习,白天他一心听课做笔记、晚上则忙着归纳总结反刍,几乎从没出去逛过,结果一年下来,连市区什么样都不清楚。
  类似的“学霸”,在长客股份还大有人在,就说罗昭强吧——头一次出差到北京,完成工作后,他哪个心仪的旅游景点都没去,而是直奔西单图书大厦,随后又一头钻进中关村四通电子大厦,花光两个月工资,兴高采烈地背回一大堆国内外前沿技术书籍和设备资料。
  一面是沉下心来,自己闷头苦学,一面是低下头来,虚心向外方专家请教——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清醒地看到自己与世界一流的差距,并善于学习借鉴各国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才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胸怀和希望所在。为此,很多铁骨铮铮的长客人,躬身甘当“小学生”,一点一滴,从头学起。
  “刚接触CRH5型车技术时,天天跟在阿尔斯通专家身后,把人家问得不耐其烦。”长客股份技术中心的李雪飞,提起那段学习经历,刻骨铭心:“阿尔斯通专家常坐在司机室里沉思,想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就站起来去调试设备。有一次,我和往常一样,看见外方专家突然站起来,立马跟了过去,他很无奈地瞅着我这个‘跟屁虫’,哭笑不得地说:我去上厕所!”
  那时,李雪飞已经怀孕3个月,每天早7点之前开始工作,白天亦步亦趋跟着外国专家学习,每晚还要开会到后半夜两、三点钟,但身形瘦弱的她,硬是不动声色地坚持着,直到两个月后,同事们才知道她怀孕的事。
  “外方专家只教你基本操作和一般的故障处理,要是问太深的问题,他们就以听不懂中国话为由,拒绝回答。”已是厂里技术大拿的谢元立,为打破外方“技术封锁”,淘到真经,天天跟在外国专家身后打杂,遇到晚间加班,工作结束后,他还会热情邀请老外去吃夜宵,喝上一顿。久而久之,酒酣耳热之际,对他颇有好感的那些老外们,也就“知无不言”了。
  勤学习 “今天我们低下头来,是为了明天把头扬得更高”
学习CRH5型车技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2005年,曾在我国第一轮高铁招标中被扫地出门的西门子,因放下身段,降低价格,获得了与长客股份合作生产350km/h动车组的机会。相较于200km/h高速列车,时速350公里是技术上的一大跨越,对于长客第一代高铁工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依然纷繁复杂。
  青工尹男,2006年入厂,从事转向架焊接工作。盛夏的厂房内,温度高达40℃以上,为了早日掌握高铁焊接技术,自称“笨鸟”的他,每天早来晚走,连车间上下午各20分钟停工休息吃雪糕的时间,也用在琢磨技术上。除去午饭的20分钟,和一天两次上厕所的时间,他就像粘在了操作台上,每条焊缝,都要仔细琢磨之后再下手;每个问题,都要结合公司发的专业书和题库,“抠明白”、弄清楚。
  转向架的横向直档里有8条焊缝,工人操作时无法看到,成了焊接难点。怎么办?尹男和搭档发明了很多土办法。起初,他们两人共拿一把焊枪,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互相扶助进行焊接;后来,又买回块小镜子,放在横向直档里,利用镜子的反光看焊缝。看到他们如此操作,前来做技术支持的3个西门子专家,相顾莞尔,面露嘲讽。
  “他们只告诉我们焊接方法,却不亲身做示范,而且,他们说的方法,跟长客惯用的焊接方法完全不同,加上那8条焊缝若是焊坏了,无法打磨返工,大家心里都没底儿。”虽然才遭到耻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尹男还是决心尝试一下。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他只试焊了两个,就摸到了门道,而且立足于自身积累的焊接经验,他还学会了通过辨声来判断焊接质量。很快,他的焊接成品,甚至比德国进口的转向架还要好。
  “今天我们低下头来,是为了明天把头扬得更高。”尹男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工友的心声。有位接线工人,在外方专家指导下,进步很快,可他还想多看多学,外方专家却从不多教额外的技术。怎么办?不要紧!他就经常默默跟着外方师傅,低头把人家操作时剪下的线头,一段一段拣起来,夹在本里,做好标记,再用卡尺量出尺寸,记录下来。回去后,他按照自己测量的数据,描着外方师傅的样儿,几十次反复实践,还真就把活儿干了出来,不禁让老外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具体手法怎样、使用了哪种工具……外国专家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工人们都留心记录,甚至把每道工序都拍成照片,挂在操作台上方,一抬头,标准、步骤,一清二楚,时看时诵,“消化、固化、习惯化”,最后牢牢地内化于心。“一个动作往往不知练习了多少次,就是晚上睡觉前和上下班路上,也要找找手握钳子压线的感觉,无数次面对路人看我的异样眼神,自己都觉得有些好笑。”一位工人一边在生产线操作,一边对记者说。
  《西门子工程师在做什么》——长客人手中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本书,里面记满全厂上下每个职工向外国技术人员学习的小故事。它们仿佛一帧帧照片,见证着中国高铁工人的勤奋和好学,泪水与汗水,也仿佛一张张书签,标注出中国高铁在发展之路上翻越过的每一道沟沟坎坎。
  “低头需要勇气,抬头需要实力”,在先后与阿尔斯通、西门子、日立等国际著名公司合作的过程中,长客人全方位“找差距、补不足”,向外方学习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严谨的作风、先进的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正是这种“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胸襟和态度、正是这种“发愤图强,苦练内功”的务实与进取,让中国高铁最终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