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在铁道部工业总公司技术创新大会上,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傅志寰握着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来薰的手,动情地说:“你主持设计的东风11型机车电机全悬挂及机车的二级悬挂系统,取得了突破,是成功的。此前,国内没有全悬挂机车。”此时此刻,葛来薰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热泪夺眶而出,他的思绪又回到了10多年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高速公路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航空运输也异军突起,铁路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问题在哪里?速度是一个主要原因。提速首先要有提速机车,可中国没有。葛来薰知道,中国铁路要赶上发达国家,机车走行部即转向架还需要革命性的变化。当时,我国机车采用的是轴悬式转向架,轮对承受的重力比较大,轮对对钢轨的冲击力也大,火车时速很难超过120公里。1987年,国家提出研制机车架悬式转向架,研制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机车转向架专家葛来薰身上。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葛来薰首先要面对的是转向架的选型问题。他清楚,要使机车转向架有质的飞跃,就必须从减轻轴重入手,而直接在作用轴上的牵引电机,成为减重的最大难题。针对这种情况,他先后论证了不下10多种方案,都不够理想。一天,在路上行走时,突然,葛来薰眼前一亮,有了:如果将牵引电机比作一个沙袋,那么原来的轴悬式结构就是将沙袋直接绑在人小腿上,使人的双脚沉重而步履维艰。如果把同一个沙袋上移到人的腰部,通过膝、腰、肘等多个关节的缓冲,使沙袋作用于身体的力相对减少,缓解了腿的压力,从而使人能够轻松灵活地奔跑。对,就搞电机架悬式转向架。马上查资料,找专家咨询,蹲车间分析……克服重重技术障碍。几个月后,一套400多张的架悬式转向架图纸终于问世。
1990年,在杏花春雨的江南,我国第一台架悬式转向架开始组装,葛来薰担心的是,设计有没有问题?能不能装得起?会不会有环节没考虑到?也许对于设计者来说,设计的最大魅力在于,他有机会亲手打开成功的大门。第一套转向架组装非常顺利!葛来薰放心了。人一轻松,高度紧张的神经也松了下来。他病倒了,加上原来的支气管炎,身体发热不止,住进了医院。病还没好,葛来薰就急急匆匆往车间赶,他的心也同转向架一样“悬”着呢。
1990年12月21日,这一天无疑属于中国铁路,属于葛来薰。在北京环行铁道线上,中国首台机车架悬式转向架迎来了它历史性的时刻。装用该转向架的东风9起动了,每个人都捏着一把汗。只见荧光屏上的亮点不时地掠过,仪器的指示灯不停地闪烁,140、142、143、144……白色的速度表上,黑色指针在轻微地颤动之后,稳稳地凝固在145的刻度上,就在那一刹那,中国铁路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速度。“成功了!成功了!”整个机车室沸腾起来。短暂的欢呼之后,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注视到葛来薰那疲倦而欣慰的脸上。机车架悬式转向架突破了我国的传统工艺,缩短了我国同国外的差距,达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国际水平,完成了我国机车从普通转向架向准高速和高速转向架的过渡,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作用,为上个世纪末的我国铁路大提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12月22日,国内首台装用架悬式转向架的东风11机车平稳驶出深圳站台,最高时速达到了165公里,并成为中国铁路进入准高速时代的标志。1995年9月,东风11又创出了时速184公里的“中国第一速”。1996年春天,东风11在百年沪宁线上首次拉开中国既有线路大提速的序幕。之后,1998年和2000年,从东北的三江平原到南方的珠江三角洲,从西部的大漠戈壁到东部的江淮平原,东风1l南征北战,立下奇功。葛来薰和他的同事们为上个世纪末的中国铁路写上了最精彩的一笔。
国家没有忘记葛来薰,铁路没有忘记葛来薰。1990年,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被授予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6年被授予火车头奖章,1999年,获得詹天佑成就奖。
问君何以铸高速?早将热血许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