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拥有15.5公里长的黄浦江白金岸线,黄浦江支流杨树浦港纵贯区境南北,杨浦即以此演变而得名。
这里有着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市政文明,一度却被称“工业锈带”。经过十多年的持续转型,杨浦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家住杨树浦港旁边的杨先生说,以前河边垃圾随处可见,整个河道看起来有些浑浊。现在不一样了,这几年不仅河水变清澈了,河岸边还增加了很多公共的设施,整体看起来非常美观,每天傍晚来这里遛弯儿的人特别多,老人、小孩儿熙熙攘攘。
“工业锈带”的转型之“痛”
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来水厂、煤气厂、火力发电厂。建国后的30多年时间内,杨树浦地区工业每年所创造的利税占上海的六分之一,占全国的三十六分之一。
然而,环境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没办法,我们杨浦滨江这一带,当时什么行业都有,上海化工厂、杨树浦煤电厂都在杨浦的滨江地区,水厂、发电厂也都聚集在这里,都是燃煤大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很大,燃煤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那时候,一个月下来,道路扬尘的吨数可以达到24.8吨,一个白衬衫穿一天必须要换,要不然这个领子就黑了。” 杨浦区环保局长赵阳说。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实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杨浦区重点推进以锻造电镀、有色金属、纺织、化工等 “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的调整,全面关停搬迁,为产业发展留出空间。
杨浦遭遇了一场转型的阵痛。区发改委副主任蒋勤说,杨浦区原来聚集了很多大中型的国企,产业调整之后工业产值从原来占上海的25% 调整到占整个上海的3%。与此同时,大量的矛盾和问题随之而来,工人再就业,产业空心化,城区转型等问题,都给杨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工业急剧衰落、工厂倒闭、失业率增加而使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锈带”。曾经的工业基地,变成了“工业锈带”。
原杨树浦煤气厂厂部(杨浦区环保局供图)
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杨浦没有退路。
“我们不要带血的GDP,不要高污染的GDP,重污染的企业原则上都是关停并转。”赵阳说,以前,杨浦区的河道污染非常严重,但是这几年在河道的治理上下了很大功夫。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黑臭水体督查,杨浦区4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了黑臭,10月进行的黑臭水体 “回头看”,总体实现达标。沿河地区基本上所有的排污口关停,没有一家企业直排。
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共完成80个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三高一低”关停搬迁),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2017年,全区纳入环境统计的重点工业企业数量从2006年的87家减少至24家,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99.8%,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98.8%,化学需氧量削减91.9%,氨氮削减65.4%。
“十七棉”的变身之“美”
上海的纺织产业历史悠久,一度是上海最主要的产业。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曾经是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十七棉”),坐落于杨树浦路2866号,其前身是日本人在上海开办的早期纱厂,规模庞大,被称为“万人大厂”。
上世纪90年代,因为属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许多纺织企业或是在外地重新建厂,或是遣散工人关门歇业,陆续退出上海。 “十七棉”因为太过庞大,成为最后一个退出中心城区的棉纺织制造企业。
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杨浦区环保局供图)
针对老工业基地转型后遗存的大量老厂房资源,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创新发展理念,通过盘整土地资源,保护老厂房的历史风貌,促进新旧融合,集中打造了“长阳创谷”、“互联宝地”、“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一批“老工业转型+新经济集聚”的老厂房改造项目,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2009年,上海纺织集团正式对“十七棉”的转型项目进行了立项,将“十七棉”原厂定位为时尚产业。考虑到建筑美感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十七棉”修缮改造方案在初期就确立了以保留为主的原则。有人文保护价值的建筑全部被保留了下来,只拆除了近3万平方米不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违章建筑”。
如今,从百年老厂成功转型后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以时尚为核心,将百年建筑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时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融合了起来,吸引来了众多游客。
棉纺厂变身时尚中心以后,周围的环境也慢慢变好了。家住附近的吴女士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说,以前杨浦聚集了很多工厂,那个时候道路两旁看起来都是灰蒙蒙的,树叶子上落满了灰。现在好了,不仅周围的环境好转了,还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消费和娱乐,每天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整体环境、气氛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王绍绍 摄)
“国际时尚中心的目的是给大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感受时尚、消费时尚的场所。” 时尚中心负责人说。
大学生小徐有空的时候经常和朋友一起来国际时尚中心玩。她说,这里时尚气息很浓厚,好玩的东西应有尽有,同时也像一个艺术区,整体的建筑风格很复古,不仅可以消费和娱乐,还能让人感受到上海的历史特色。
环境保护之“利”
杨浦区的环境搞好了,经济发展也没落下。
“杨树浦港是杨浦区一条很重要的河道,原来旁边很脏,这些年我们投入了很大成本去改善这里的环境,打造了亲水平台,现在非常漂亮,居民可以在河边散步,旁边有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入驻进来。”赵阳说,把环境改善好,这样对企业才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市民在杨浦滨江亲水平台散步(王绍绍 摄)
杨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副局长朱晓君说,杨浦区的城市发展规划突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整合了湿地、公园、广场、滨水空间等要素,考虑到历史建筑的风貌,同时结合绿色发展的主题,再进行综合的规划和开发。
复兴岛是浦江内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有着非常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迄今为止尚未开发建设。杨浦区领导曾表示,复兴岛的开发不会轻易启动,一定要等到条件成熟再去开发。赵阳说,开发和改造可以慢一点,没想明白坚决不动,环境是不可复制的,首先要把杨浦区整体的环境治理好,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为经济的发展开拓空间。
杨浦有它独特的优势。赵阳说,区内聚集了众多高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都坐落于此,是上海最大的教育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杨浦区的转型发展,知识经济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000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两个依托”,依托高校、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来实现城区转型发展,从此开始了“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变。
杨浦南段滨江(王绍绍摄)
蒋勤说,杨浦区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式,要以环境论英雄。从2011年到2017年,整个区域单位GDP的能耗下降30%,超额完成目标,经济发展的同时能耗在持续下降。通过对“三高一低”企业进行调整,整个区域的能耗下降了将近24万吨,腾出137万平方米土地,为今后产业发展进一步腾出了空间。
在重视绿水青山的同时,杨浦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掉队。“十二五”以来,杨浦区级财政收入增幅始终位居上海中心城区前列。 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3.19亿元,现代设计、先进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文化创意、新能源等“两个优先”(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增加值增速年均保持15%以上,2018年上半年,杨浦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1:84.3,与“十二五”初期相比,三产占比提高了7.8个百分点。
目前,杨浦区已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互补、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西门子、德国大陆、耐克、汉高、李尔、AECOM等一大批跨国企业总部机构、研发中心落户。同时,全区也有科技型中小企业7600余家,各类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数累计达到98家。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高慧霞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杨浦区的成功转型也证明了环境和经济是可以协调发展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保这个事情应该由大家一起来做,一起为碧水蓝天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