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多月,石家庄地铁三号线将正式“服役”,本土化的地铁车辆也将闪亮登场。此前,为确保运行列车“零故障出库”、安全正点运行,我们的地铁车辆服务人员都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什么样的保障措施?带着一系列问题,5月10日晚,记者来到石家庄地铁三号线售后服务站就地铁车辆“下班”后的情况进行了探秘。
地下20米深的地铁三号线站后停车场内,灯火通明,空载试运行一天的地铁车辆,在晚上10点左右陆续入库,一列列地整齐排放在轨道线上,负责夜班的检修服务人员正在紧张的忙碌着。他们首先对车辆外观、走行部位、车下电气线路、车辆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查;之后对车内硬件设备设施以及牵引、制动、车门、空调、广播、照明等系统逐车进行重点检查,并模拟试验,对反馈和检查的问题逐车、逐个部位“登记造册”,并依据白班备车项目确认表中列出的问题,逐项进行故障排除。
站长吴希友介绍,石家庄地铁三号线服务站有检修人员近20人,大部分是“80、90后”。这些年轻人四班三运转轮班上岗,平均一班有5到6人同时在岗。主要工作就是给地铁车辆“体检”,白班凌晨4点就要进入工作状态,对当天运行的车辆进行上线前检查,6点跟车监控和记录车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站点内的值班人员报告车辆情况;而站点内的值班人员要将车辆情况记录在备车项目表中,有的需要联系供货商维修,有的要交接给夜班员工维修。夜班人员则要等车辆试运行完毕入库后,对整车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排除隐患、处理故障。夜班从晚8时左右第一列车入库到最后一列车检查完毕,至少要六七个小时,算下来平均检查一列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所以工作时间是深夜至凌晨,不但工作强度大,压力和责任也更大。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在一列地铁旁,带班长王建杰说:“我们人员是这样分工的,一个人在地面上检查车辆两侧外观,两人下到地沟里,检查车底各种零部件。”
记者看到,维修人员王超立拿着强光手电,沿着地沟慢慢前行,始终仔细地查看着头顶的各种零部件,不时用手触摸和敲打一下,特别是在划有“防松标记”的地方,他看的更加仔细,检查螺栓有没有“跑偏”,如果有错位将进行拍照记录,再将螺栓拧回原位,并重新标记,每晚他们要检查螺丝上万个。每列车有6节车厢、120多米,在通道里一走就是半个多小时,走出通道时已经满头的汗珠。完成了车底和外观检查,他们开始检查车上的空调、广播、车门、网络、制动装置等各种控制设备,巡查车厢内各种硬件设施,从灯管、拉手、电视屏到消防器,再到报站显示牌和应急对话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检查完后,他们将检查、维修情况一一登记在案,形成列车“健康档案”,建立起安全质量跟踪追溯机制。
当问到王超立这个90后小伙子对工作的感悟时,他说,现在最大的感触是压力更大、责任更大。去年在地铁生产时自己是车下配线工,现在则成了地铁车辆的“全科医生”,需要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完成好这份“人命关天”的工作。
吴希友说,按照地铁车辆的运行公里数,分为日检、双周检、季检、年检等4个级别的检查,检查时间也不同。层次越高的检修,耗时也越长,季检一般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在三号线车辆试运行的这段时间里,所有服务反应迅速、措施到位,总体运行情况平稳,符合要求,列车正点率达到100%。目前,公司交付石家庄地铁公司的8列车,按照调度安排,每天上线运行的有4列车,备用1列,3列停在西兆通,运行时间从早6:00至晚22:00,单线运行一次为6站5区间,行车间隔为8分,每列车每天运行200多公里,可满足试运营初期运能需求,特别是满足早、晚高峰时段,将为市民安全、快捷出行提供便利。
为了高质量地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地铁车辆服务人员自去年3月14日首列地铁交付前夕就进入售后服务站点,进行准备、调试,到10月底8列车全部交付后,又重新对车辆进行编组、联挂。特别是今年2月20日空载试运行以来,更是全天候24小时值守,没有节假日,员工们每周一次大倒班,严格按照地铁正式运行后的标准工作,确保车辆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营,做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快速响应、服务周到。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地铁车辆作为一种高科技交通工具,任何细微的不足都会影响安全出行。我们的服务站就像是一间功能完备、维修保养及时的地铁车辆“4S店”,每天每列车都要接受专业人员全面细心的“照顾”,凸显了本地化制造、服务的优势,也为广大市民放心乘坐、安心出行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