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网》讯:6月的青岛,空气中还有点清凉的味道。在中国最大的高速动车生产基地里,一辆辆崭新的高速动车组排列有序,不久后,这些车辆就会投入使用。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国家名片,新加坡、阿根廷、美国都有它的身影。其中,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A,更是国家领导人对外推荐中国高铁时最靓丽的名片。
CRH380A诞生在地处青岛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股份在高速动车的产量、销售额、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都位居中车集团前列。中车四方股份技术本部总经理、科技发展部部长曹志伟称,中车四方股份的科技投资比例已经占到全部利润额的5%以上,远高于国内同行。
过去十年里,中国高铁在从无到有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体系,三种力量的集合催生了中国的高铁速度。
高铁速度
2010年,设计时速380公里的CRH380A的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先导段投入运营,创下每小时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第一速。中国四方股份突破了动车组系统集成、头型、铝合金车体、高速转向架、减震降噪等九大关键技术,拥有CRH380A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曹志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2004年引入第一辆高铁列车,到2010年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A,中国高铁进展很快。
2004年,中车四方股份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之初,中车四方股份就明确了“以我为主”的创新策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还提出“1比7”的投资理念,即花1元资金引进技术,就要配套投入7元资金进行自主创新。
2006年,第一列国产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动车组问世,中车四方股份消化吸收了所有原始图纸、资料和技术标准,还针对中国铁路特殊的运营环境进行了110项优化设计。不久便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长编高速动车组,以及世界首列卧铺高速动车组,基本掌握了高速动车组的设计、制造工作。
曹志伟说,在掌握了这些基础技术后,2008年,在科技部和原铁道部的主导下,最终诞生了后来被称为中国名片的CRH380A。
中国的高铁研发随即驶入快车道。2011年中车四方股份成功研制出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2012年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城际列车,2014年研制出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并投入运营,2015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列永磁高速动车组,2016年5月,研制出国内首列永磁跨座式单轨列车。
中车四方股份的国家工程试验室里,排列着一些高铁的模型,一些还停留在设计环节,还有一些已经变成现实,那些停留在设计环节的模型被称为概念车。
为了让这些目前还停留在概念中的车,在不久的未来变成现实中奔跑的列车,中车四方股份已经建成了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研发试验平台;在高铁领域搭建了世界领先的19个仿真平台和17个试验验证平台。
国家主导
中国高铁的高速跑与高效的协同密不可分,而这种协同效应,离不开政府、企业、市场三方的协同发力。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铁路系统独特的高集中性,是中国高铁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高铁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CRH380A高速动车,在研发期间,科技部和原铁道部共同签署并组织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在政府主导下,中车四方股份联合国内相关领域优势高校、研究机构和国家级创新平台,组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说,CRH380A的研制,汇集了国内50余家企业、30余家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同参与,打破各自的壁垒,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在降低创新风险与成本的同时,加快创新效率。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标准动车组身上,由于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组织架构,中国标准动车组从启动研发到产品下线,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2012年,在科技部的主导下,中车四方股份联合16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成立中国高速列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之后,又发起成立了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
经过长期的沉淀,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代表,由中车四方股份研发的高速机动车组、地铁车辆、城际动车组等各种产品出售到香港、新加坡、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获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车四方股份还将进入到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印尼高铁等一批国际铁路项目。在海外建设研发中心,如“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泰高铁联合研究中心”、“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源自《铁科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