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大同日报:我创造 我自豪 ——记中车大同公司副总工程师杨东平

来源: 2016-03-22

本报记者 郝军

当2016年的新年钟声刚刚敲响,由中国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首批中白货运2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正式启程发运,驶向目的地白俄罗斯。听着那悠长的风笛声,“中白货运2型”项目主要负责人、同时也是该公司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亲历者——中车大同公司副总工程师杨东平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荣誉感:“我创造,我自豪!”

1990年,刚刚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杨东平,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进了中车大同公司的大门。在总装车间经过短短一年的实习后,他被分配到了产品开发设计部门,在这里他一干就是20多年。“我很庆幸能够在产品开发部工作,正是在这里我见证了企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面对记者的采访,杨东平侃侃而谈。

“‘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表面上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藏着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谈起往昔,杨东平感慨万千。“2005年,公司决定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引进世界领先的电力机车技术。当时,我作为企业谈判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白天我要和其他同事一道与对方就技术引进的每个细节进行反复磋商,晚上我还要为整个团队的日常管理、吃喝拉撒绞尽脑汁。那段时间,我几乎整整半年没有回过家。”

“引进技术后,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成功与阿尔斯通公司签订协议后,杨东平带着一帮技术人员每天沉浸在大量的数据和图纸中,如饥似渴地消化吸收着先进的技术理念。在他带领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同车公司很快就掌握了交流传动机车系统集成技术。与此同时,杨东平还相继主持完成了为神华集团“私人定制”的新八轴机车、时速160公里客运机车的设计,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产品结构。

在与国外企业和专家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而不得不妥协的经历,让杨东平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核心技术,让中国造的机车自己说了算!”于是,在充分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后,杨东平又带着一帮人开始了漫长的创新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间,在杨东平和他带领的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中车大同公司先后掌握了先进的机车系统集成技术和部件设计技术,搭建起行业尖端的技术平台和管理平台,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征程上迈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2010年,公司成功研发出世界单机功率最大的6轴9600千瓦和谐2B型电力机车和6轴7200千瓦和谐2C型电力机车;2012年,公司自主研制的12台中白货运1型大功率电力机车正式交付白俄罗斯;2013年,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8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开始批量交付使用;2014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功率电力机车在中车大同公司成功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