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

来源: 2009-11-04
分享到:

——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50年系列报道之二

现在看起来,王奇当时的估计有点保守了。

2008年,正当很多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漩涡中艰难度日时,戚墅堰所大胆投资26亿元,建立起占地面积达千亩,涵盖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工程机械、汽车配件和齿轮传动系统等4大产业板块的产业化基地。

“当时预计公司今年业绩增长会比较困难,结果今年上半年还是同比增长了54%。”戚墅堰所总经理王奇告诉本报记者。

戚墅堰所,50年前,还是一个只有8人的科研事业单位。今天,已发展成拥有4大产业版块、11家全资子公司,3家中外合资公司,员工达2800人,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的产学研相结合、科工贸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型企业。

除了主动改革、破旧立新外,王奇坦言:“关键靠科技创新。”

面向市场,创新才有竞争力

1959年,在铁道部领导下,一批满怀豪情的老一辈铸造人,挤在一间矮小阴暗的废弃碉堡中,创办了“铁道部戚墅堰铸工工艺研究所”,这便是今天戚墅堰所的前身。

50年的风雨变迁,创业之初的小碉堡已被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取代,只有西所区保留下来几间苏联风格的老厂房让人依稀看到当年的影子。

在研究所工作20多年的丁惠海师傅指着其中一间铸造车间,饱含深情地告诉记者,“这里是研究所的‘根’。作为铁路机车车辆系统唯一一家材料工艺综合研究所,成立没多久,就汇集了100多位工艺研发队伍。”

然而,可堪骄傲的人才资源,当时并没有创造出应有的辉煌。

原所办主任邹稳根回忆说,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研究所吃的是“皇粮”,靠的是“上面”。课题干完了,开个鉴定会、上面发个文、资料归档后,就算是结题了。虽然也出了不少成果,但多数是躺在资料室“睡大觉”,能够转化的很少。1978年,全所的中试品产值只有12万元。

1984年,戚墅堰所主动要求取消事业费,全面实行科研有偿合同制和课题责任承包制,主动到市场中寻找商机。荣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的KLG-30型空气等离子切割机就是从广交会上发现的聚宝盆。

原科研处处长杨届平介绍说,相比氩气、氢气或氮气等离子切割机,该切割机不仅能切割不锈钢、铝、铜、碳素钢等材料,还具有切割速度快、切口质量高、便于携带等优点。1986年,研究所顺利完成等空气离子切割机国产化后,同年底,戚墅堰所与地方企业合作,通过委托生产的方式踏上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该产品一经面市,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当年,一出常州火车站,到处都是等离子切割机的巨幅广告牌。”企业文化部部长金国宝回忆说,空气等离子切割机俨然成了戚墅堰所,乃至常州市的名片。

“1986年,科技成果数比改革前的1983年增长了2.2倍,销售收入增长了2.5倍。”当时还是研究室技术员的王奇也跟着尝到了“甜头”,年底多了10多块的奖金。“都知道创新重要,但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有竞争力。”王奇说。

铁路发展,创新才有持续性

从拿到技术转让的图纸到工艺设计、模具制造、试制出第一件车钩钩体样品,直至最终完成全部检测,徐贵宝他们前后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简直不可思议。” 原本对中国技术不信任的日本公司,当即“摩西摩西”(“喂喂”的意思)?同意安排带他们参观车钩生产车间。这一细节让铸造技术工程部副主任徐贵宝记忆犹新。

在铁道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项目中,戚墅堰所主要承担了由日本转让的密接式车钩、制动夹钳和踏面清扫器生产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

徐贵宝告诉记者,密接式车钩作为机车车辆连接的关键零件之一,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与普通自动车钩不同,密接式车钩两钩连挂后,其间没有横向、垂向移动,纵向间隙必须控制在很小范围内,这对车钩铸造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005年11月,密接式车钩和缓冲器项目正式启动。那段时间,日本住友集团转让的图纸堆起来差不多就是一座小山,徐贵宝和同事们“挖山不止”,最终不仅保证了各项技术参数达到了图纸要求,还在车钩设计上进行了改进,使其强度大大增强。

目前,戚墅堰所研发生产的密接式车钩与缓冲器、制动夹钳、踏面清扫器等关键零部件正服务于全国60列南来北往的动车组。第六次大提速高速动车组用的铝合金风缸,大部分也由该所制造。

开发的大型铁路工程机械则是该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又一典范。从引进奥地利的捣固车起步,研究所开始了国产化攻关。一年后,第一台捣固装置问世。两年后,创办产业实体,D08—32型、09—32型连续式捣固车、09—3X型连续式捣固车等新品相继问世,开发的现场接触焊轨车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完全取代了进口产品。“现在到我们公司来参观的奥地利人很惊讶,说‘中国人太厉害了,我们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是他们远没有想到的。” 戚墅堰所副总工程师吴汶滨说。

“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中国铁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提升研究所持续的创新能力发挥了一个很大的作用。”王奇如是说。

合理布局,创新才有竞争力

“在提升持续创新能力的同时,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也为研究所从单一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向汽车零配件等其他装备制造业的延伸拓宽了路子,增强了后劲。”王奇说。

1996年,世界汽车涡轮增压器主要供应商美国联信公司在中国寻找汽车涡轮增压器的生产合作伙伴。

据戚墅堰所副总工程师赵厚健介绍,汽车涡轮增压器是一种节能环保型产品,在发达国家应用普遍,在发展中国家推广速度也非常快,但是这种产品不仅对材料要求特别高,其铸造工艺难度也非常大。

“研究所多年积累的材料工艺优势很快就吸引住了联信公司,而联信公司展示的新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也深深打动了戚墅堰所,双方的合作意向很快定了下来。“

当年10月,联信公司正式委托戚墅堰所开发高强度耐热球铁增压器涡壳的铸件。次年1月,戚墅堰所成功试验出了5381耐热球铁材料,成为国内首家掌握该项技术的企业。3月,研制成功增压器连接体,并进入小批量供货。11月,向联信公司送交了首批合格的涡壳铸件样品,顺利通过审核。12月,经过一系列苛刻的审核,通过了联信公司AS2000系列的质量体系生产认证,从而一举成为联信公司铸件生产的B级供应商……戚墅堰所凭着材料工艺研究上厚积薄发,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成功敲开了汽车配件产业的大门。

2007年,借中国南车上市重组之机,戚墅堰所启动了股份制改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戚墅堰所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善材料工艺研究及新产品研发一个中心,开拓轨道交通产品、专有技术延伸产品两个市场,建成占地1000亩的三大产业化基地,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汽车增压器配件、齿轮传动系统、工程机械四大产业板块,实现50亿销售规模。对于戚墅堰所的未来,王奇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