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详页

人民日报:“加速度”方程式——中国北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培养人才创新发展纪实

来源: 2012-06-01

■ 本报记者 孟海鹰

上世纪末,长客在行业内第一个为“博士后工作站”挂牌,先后攻克了不锈钢车体焊接的难题,掌握了“中国创造”网络控制的核心技术。

近五年来,公司累计有35个优秀操作法等创新技术来自一线工人,并且以工人的名字命名。

在长客,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的创新战略,有着宽泛的外延,从工人到博士,从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技术工人,都拥有自己成才的土壤和空间。多年 下来,高端人才扎堆,各行人才辈出,极大地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的发展又给人才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良性循环中,长客的发展蒸蒸日上——在技 术上与西门子等老牌制造商比肩,达到世界一流;拥有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产品占中国轨道客车生产的半壁江山,并出口到十余个国家和地 区,出口产品数量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最终要靠高素质职工队伍来支撑。”公司董事长董晓峰说。

人才,为长客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中国创造”飞驰在地球村的广袤土地上,让长客未来的发展拥有了强大的智力基础和绵绵不断的后劲。

● 不拘一格培育人才

“英雄不问出身,草根精英都可以是人才”

长客的人才培养战略是不拘一格,英雄不问出身,只要你行,你就是企业的栋梁,就是人才。既注重外来人才的引进,又着力培养企业自身的人才。

上世纪末,长客股份在行业内第一个为“博士后工作站”挂牌,先后引进焊接博士王春生、网络工程博士常振臣等一批进站研究课题的高学历人才,攻克了不锈钢车体焊接的难题,掌握了“中国创造”网络控制的核心技术。

这些广开渠道吸引来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王春生博士,被誉为客车研制的“第一操盘手”。入厂前是吉林大学材料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在长客股份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他主 导完成了我国首辆轻量化不锈钢样车开发。博士后出站后,他义无反顾地放弃高校教职,正式调入长客股份。他说:“这里有我的事业,可以将所学所用真正转化为 生产力!”

截至目前,长客股份已经先后与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15人。

每年,长客都会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引进高素质本科、硕士、博士生近200名,并利用项目合作渠道招揽有工作经验的博士以及外国专家等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长客股份还不断引入新理念,建立新机制,与吉林电子信息技术学院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X+1”培养模式,即“大专生两年在校,一年在企;本科生三年在校,一年在企”等,为引进的操作人才,打好知识储备关。

长客以对高层次人才毫不含糊地“给待遇”,制定完备的人才激励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对专业技术人才,各级别专家和拔尖人才设立了不同等级的人才津贴、车辆补贴等待遇。

现在,长客以“荟萃八方人才”的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公司现有博士、硕士300余名,高级职称人员500余名,中级职称人员近千名;高级技师、技师580余名,形成了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

这些人才也在长客这片重才用才惜才的土壤上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做出重要贡献。

“谁说当工人没出息?只要肯下功夫,干出个样来,当工人一样受尊重、不差钱!”李万君是长客股份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凭借精湛的焊接技术和敬业精神,为我国高铁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更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年收入逾20万元。

在长客,像李万君这样的草根人才更是不在少数。

公司对各种竞赛成绩突出的职工,优先推荐其参评各类先进和劳模;对操作员工总结的新工艺、新操作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具有可推广使用价值的, 不仅给予物质奖励,授予技术成果证书,更以操作员工姓名为新工艺、新操作法命名,如“李万君二氧化碳焊送丝故障排除法”、“姜亚新重庆单轨走行轮轮芯研配 四步法”、“刘伟CRH380动车组防火箱接线法”等。

李万君说,“推广以我的名字命名的二氧化碳焊送丝故障排除法,我特别有干劲,特别自豪!”这些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大企业多次希望高薪挖角,但是李万君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是长客培养了我,所以我要留下来继续为长客贡献自己的力量。”

● 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才有自己的未来”

近年来,长客股份曾一度面临严峻挑战——当时,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技术、装备、产品快速国际化——工人素质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却日益凸现。与此同时,针对青年员工已占全体员工近50%的实际,让他们尽快成长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成为公司的当务之急。

一个专业人才的成长,并非光靠学校教育,还需要大量的实践锻炼与经验积累。董事长董晓峰坚定地说,“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才有自己的未来。”他把人才 成长概括为“材—才—财”三个阶段,“刚进厂的‘材’是毛坯、是基础材料;经过岗前培训、能够独立顶岗工作时是‘才’,是人才;再通过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 成为某一领域行家里手时就成为公司的‘财’富。”

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层面,长客股份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断为新老技术人员提供充电和提升的机会,坚持全面培训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技术接力培训 和技艺传承培训相结合,还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选派上百名高技能人才赴欧、开设专项技术研修班和专业技术讲座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在技术工人培训层面,长客股份建立了以培训中心为主体的全员培训机制,还陆续建成了国内设施最先进的焊接培训基地、车辆电工和装调工培训基地,每年都 要拿出工资总额的2.5%以上用于职工培训,并以岗位(工序)的单元资质证书认证制度为导向,为所有工种、每道工序都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实用教材,建立了考 核考试题库。近两年来,培训中心共开办各类培训班1104个,培训职工50587人次、69252课时。

“长赛不断线,短赛攻关键,技术创新提素质”。在长客,“长赛”指公司级别的大型“职工岗位技能竞赛”。“短赛”,则指由各基层单位组织开展的各种小 型劳动竞赛以及质量攻关活动,平均每年开展近百场。对成绩优异者,不仅重奖,而且破格提拔使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埋头练技术,赛场显身手” 在一线工人中成为一种风尚。一大批员工在这种常年坚持的培训提高中成长为产品研制的骨干中坚,逐步搭建起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金字塔”式高技能人才梯队。

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公司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近几年,公司大量引入高技能、高学历的大、中专毕业青年进入公司,先后开展了导师带徒活动、青年人才培养活动、技艺传承活动。

● 让人才在岗位闪光

“人才路径多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为让各级各类人才“用当其时、人尽其才”,长客股份多措并举,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搭建多条成长路径,无论是中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技术工人,每个员工都能在长客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公司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层面建立了严格的选拔任用机制、考核管理机制和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在专业技术人才层面,设立了公司内拔尖人才、公司内专家和北车专家等三个不同层级。

而在技术工人层面,也形成了包括职业技能鉴定系列、公司内操作师系列和北车金蓝领在内的三个不同人才系列。公司规定,每两年考核评聘一次拔尖人才、专 家、主审、高级技师和操作师。一大批专业拔尖、素质一流、忠诚敬业的专家、能手,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领域构成了长客人才的“三足鼎立”之势。

公司以首席操作师、一级操作师为核心,组建了10个首席操作师、操作师工作站,为每个工作站划拨经费,提供固定工作场所以及开展课题攻关所需的设施,被一线工人誉为“工人的博士后工作站”。

仅2011年,这些工作站就攻克生产制造技术难题200余项,完成小改小革200余项,总结先进操作法100余项,充分发挥了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传承、 立项攻关、质量控制和工艺改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2011年,李万君首席操作师工作站成为国家人社部命名的全国50个“大师工作室”之一。

企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几年来,长客股份紧紧围绕“成为国际轨道交通装备顶尖企业”的发展愿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推进“管理人才、研发人才、操 作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目前公司有全国劳动模范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8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7人,茅以升铁道科 学技术奖2人,全国技术能手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7人,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逾60人次。

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历史时期,长客股份万名员工人才辈出繁“星”漫天,必将让长客的未来更加前途似锦,光明一片。